智能问答 关怀版 政务新媒体矩阵
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焦点图片

【民风的记忆 文化的根脉】梁平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日期: 2019-04-16
字体:


正在晾晒的蓝印花布


装裱成画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礼让镇蓝振学父子传承祖艺,让梁平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并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金带镇双桂中学师生的大力支持下,让蓝印花布重新开始焕发出生机。

  一个镇曾经有11家染坊

  “蓝印花布的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所以它是我们地地道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蓝振学向记者介绍他眼中的蓝印花布。在蓝振学的记忆中,小时候他家里的铺盖,妈妈用的围裙、包袱都是这样蓝白相间的布料制成,朴质自然。

  梁平蓝印花布的染制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作坊的字号也以姓氏为号,临街的房屋作为承接来料加工的铺面,铺面后是染制加工布料的作坊。民国时期,蓝印花布染房曾遍及梁平城乡,雕版及印染工序一应俱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我们礼让老街上就有11家染坊生产制作蓝印花布,繁荣一时。”蓝振学告诉记者。就在蓝家,蓝振学的爷爷也开着一家染坊,父亲跟着爷爷做布,蓝振学也跟着爷爷、父亲跑腿、打杂,从小耳濡目染,对蓝印花布的制作了如指掌。

  “洋布”冲击下逐渐关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洋布”不断增多,全县大部分蓝印花布染坊都受到了冲击,民间蓝印花布作坊逐步改染五彩花土布,蓝印花布逐渐减少,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同样,礼让镇上的蓝印花布染坊也逐渐萧条,蓝振学的父亲一辈大多放弃染坊另谋生计。“洋布更舒适、便宜、美观,所以蓝印花布慢慢失去了市场,没有办法,我们镇上所有染坊都关闭了。”蓝振学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和遗憾。

  然而蓝振学的父亲依然没有完全放弃蓝印花布的制作,有空的时候还是会做一些布囤起来,等待需要的人来买。就这样,蓝振学父亲一直坚持做蓝印花布到60多岁,虽然收入微薄,但是蓝振学依然记得父亲说的话:“钱可以不找,但是这个手艺不能丢了。”

  重开蓝印花布染坊

  2006年,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登门拜访,与蓝振学的父亲商量恢复染坊事宜。这个消息,让蓝家父子欣喜若狂。“80多岁的老父亲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并不指望恢复染坊赚钱,我们就是不希望这个技术就这样白白消失了。”

  高兴之余,困难也接踵而至。染料去哪儿找?雕版怎么刻?工具从哪儿来?

  现在的布料染色都是使用化学染色剂,而蓝印花布之所以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蓼蓝草(又名板蓝根草),经过加工制作成土状染料,俗称“土靛”,纯天然没有任何污染。

  “可如今谁还会种蓼蓝草呢?镇上只有80多岁年龄的老人见过、懂得染料制作工艺,原来的产业链全断了。”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蓝振学一筹莫展。好在,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最终找到蟠龙镇一个草药医生,他现在还种植少量的蓼蓝草。蓝振学买来蓼蓝草种自己开始种草、采摘、制靛。

  染料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工序问题了。“80多岁的老父亲重操旧业,一边做一边教我。”蓝振学说自己也是小时候帮忙打过下手,真正的制作工序并不了解,年迈的老父亲就这样不辞辛苦地指导蓝振学上色、控温……

  制作蓝印花布较之彩印花布,在工序上容易、简单一些,但也得需要十几道工序,并且吸收民间的多种艺术形式,融剪纸、雕刻、版画、印染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特别是印染时要经过十几道染缸反复重染,染好后清洗,把上面的浮色洗去,蓝白相间的图案才能显露出来。

  “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迫在眉睫。”介绍起蓝印花布的制作工序,蓝振学头头是道。

  中学生加入传承队伍

  在恢复染坊的过程中,蓝振学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他们修建染坊,添置染缸等用具。然而蓝家父子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的传承还需要后继有人。

  2014年,金带镇双桂中学校长廖品红找到蓝振学,希望一起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虽然蓝印花布在颜色花样方面不能与现代印染相比,但它的工艺及环保性更值得传承,蓝印花布作为一种艺术品人们可以欣赏和收藏,同时满足人们的一种怀旧感。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蓝印花布制作工艺的实作、研究和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使老师们多一份技艺和情趣,还可以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更是为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廖品红这样认为。

  在双方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双桂中学投资近5万元,修建场地、购买原材料,建成了双桂中学蓝印花布制作基地。蓝振学亲自到学校授课,教学生和老师现场制作。

  “学生学什么会什么,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传承者。在传承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培养。”双桂中学副校长李啟中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学生更大的价值。

  目前,双桂中学共有15名教师、40多名学生参与了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传承。

  做精致产品开拓市场

  蓝印花布曾经作为日用品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又如何重现辉煌呢?

  “去年一家重庆的公司来考察制作基地,希望跟我们合作,然而因我们生产成本较高,大约要120元一米,价格要远远高于沿海一带机械制作的,所以从经济效益上不容易被大众消费接受。”说到蓝印花布的经济效益,蓝振学有点无奈。

  “然而,艺术品天生曲高和寡,我打算把它做得更精美一些,制作成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服装、工艺品进入市场。我还想用蜡染的方式制成轴图,来表现我们梁平的‘十八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宣传、传承梁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这些,蓝振学的眼里充满光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