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两颗豆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操作自动裹浆机生产豆筋。
11月22日,重庆市柏涛钢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操作数控冲床。
文/图 记者 韩佳慧
为给落户我区的创业团队和种子期小微企业引入资金源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政府和市科委配套设立了创业种子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区种子基金”)。
日前,记者获悉,2016年,我区种子基金规模为1000万元,2017年增资至2000万元,到目前为止,区种子基金已分三批给予我区28家创业团队和种子期小微企业共计12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他们的成长播下“金种子”。
据了解,申请区种子基金的创业团队和小微企业成立不超过5年,且应有对新技术、新构思、新原理商业潜能的发掘能力,通过重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和区科委共同认可的创业竞赛、优选及准入等方式筛选出优胜项目,在无其它创业投资支持和不良信用记录的条件下,经区种子基金投决会投决,获得支持。
区种子基金以免息信用贷款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和小微企业,贷款单笔不超过5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
那么,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使用成效如何?记者走访了3家企业一探究竟。
为初创企业“雪中送炭”
“建厂初期,这笔种子基金犹如‘雪中送炭’,给了我们很大帮助。”重庆渝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工科技”)办公室主任孙秀兰感激地说。
渝工科技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公路护栏打桩于一体的初创型科技企业,主要生产公路安保、建筑设备、山地运输等系列产品,是我区今年投产项目中产值高、效益好的项目代表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发展良好的企业,在建设初期却因为资金短缺,举步维艰。
通过申请,渝工科技成为了第一批拿到种子基金的企业。2017年4月,30万元资金打到了公司的账户中。用这笔钱,渝工科技购买了液压折弯机等三台设备,对研发成果进行转化生产。
种子基金虽然不多,却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为公司扎了一针“强心剂”。今年1月,渡过难关的渝工科技正式投产,经过近一年发展,今年公司不但产值可实现5000万元,还成为了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并计划明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创新有了新动力
11月22日,在重庆两颗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颗豆公司”)记者看到,整洁的厂房内,两排自动裹浆机排列整齐,清洗、打磨、煮浆、滤浆等一系列工序由全自动裹制系统完成,设备“聪明”地将一根根裹浆完成的豆筋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一根根豆筋慢慢成型,车间中充满了豆香。
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磊告诉记者,现在车间使用的是第四代智能化机器,而第五代智能化机器已经研发成熟,正式使用后可实现无人化,产能可提高7至10倍,人工成本可节约95%以上,同时降低能耗成本50%。
第五代智能化机器的研发也得益于区创业种子基金的支持。2016年,两颗豆公司刚刚起步,处于试生产阶段。虽然拥有一个敢于研发创新的团队,公司却资金短缺,连进原材料的钱都要赊账。在区科委的帮助下,两颗豆公司成功申请了种子基金,成为第二批获得支持的企业。2017年7月,公司拿到了50万元的种子基金。购买原材料的钱有了,第五代智能化机器的研发也可以进行了,不用赊账的豆子每斤成本也降低了五分钱。为了达到环保要求,该公司还利用这笔资金对锅炉进行了改造,达到脱硫脱硝的效果。
“有了这笔资金,公司的设备进一步升级,企业也成为了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准备明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果没有这笔钱,就没有第五代智能机的研发,更不可能成为科技型企业。”两颗豆公司副总经理陈永晶感叹,种子基金如一场“及时雨”,让初创企业有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乡镇企业有了新希望
种子基金不仅让落户城区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也让位处乡镇的企业有了发展新希望。
重庆市柏涛钢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涛钢具”)位于云龙镇,主要从事办公家具、实验室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走进该公司,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厂房内摆放着数台数控折弯机和数控冲床等智能设备。
柏涛钢具于2015年建厂,2017年10月投产时就出现了资金周转难的问题。今年2月,该公司获得了第三批种子基金的支持,50万元资金让企业看到了希望。
“我们用种子基金的60%作为公司日常运营,40%作为研发创新费用,目前公司已是市科技型企业了,计划明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有今天,离不开种子基金的支持。”柏涛钢具副总经理李静说。
今年,柏涛钢具的年产值预计可达3000万元,同时,4个实用新型专利已经申报成功,另有10个实用新型专利和4个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
尽管28颗“金种子”已在不断生根发芽,区科委的脚步却从未停下。据了解,今年年底之前,区科委还将继续用好创业种子基金,让更多的创业团队和创新型小微企业得到支持,帮助他们快速发展。同时,区科委还将修订完善区《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使区创业种子基金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