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怀版 政务新媒体矩阵
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 > 焦点图片

“四大缩影”看医疗之变

日期: 2018-12-14
字体:

12月10日,区人民医院放射科扫描室内,医务人员运用先进设备为患者检查。

文/图 记者 叶贻欢

“只有一台手提式照光机。”

“那怎么开展工作?”

“走进黑屋子,戴上红眼镜,适应15分钟,就可以开始给病人做检查了。”

1984年,现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的殷富春,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四川省万县地区梁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他至今还记得老医生教他如何快速适应暗环境。

那时,医院还没有专业的防辐射设备,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每操作一次放射性检查就是对自身健康的一次冲击。

飞利浦128层螺旋CT、GE高场1.5T磁共振、GE Healthcare移动DR……12月10日,记者与殷富春一同走进梁平区人民医院放射科诊疗室,各类大型进口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殷富春感慨万千,“改革开放40年,梁平医卫变化天翻地覆,我们也终于从‘黑屋子’里‘解放’出来。”

缩影一:就医环境

从破瓦房到现代化医院

“一点不像个医院。”殷富春回忆起1984年刚到医院报到时的场景,医院是青砖瓦房,墙面上有很多窟窿,许多玻璃窗户破烂得只剩下框架子。

走过门诊大楼,殷富春竟然发现眼前出现了一个破旧老庙,毫无香火气息的老庙变成了连接医院门诊楼与住院楼的通道。

“是的,虽然我参加工作时医院只有两栋破旧的老楼,但这个条件跟以前比起来说算好的。”殷富春从医院的老医生口中得知,解放初期,县医院只有几间破旧的低矮瓦房,全院上下只有15张简易病床,除了几只听诊器、注射器,几乎没有什么设备仪器。

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医院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96年,修建了2300平方米的内科楼;2004年,11层高的门诊综合大楼拔地而起;2012年,新医院在双桂城区正式启动建设……

如今,设计科学、流程合理、功能齐全、设备设施一流的新医院已投入使用。从破瓦房到现代化的医院,一个个时间节点,见证着一次次跨越发展,梁平人就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缩影二:小小病历本

从看不懂的“天书”到一目了然的电子病历

多年来,到医院看病都需要门诊挂号、买病历本,如今,这一传统就诊流程已成为历史。

殷富春介绍,以前“开方子”全靠人工一字一字填写,病人太多,工作量极大。为了提高看病效率,很多术语就用代号表示,所以也就有了“药方如天书”这一无奈的说法。

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改,医疗信息数字化成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而电子病历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吴天毅对病历的改变印象深刻,需常年复诊拿药的他以前只能靠耳朵听、脑子记,对着看不懂的病历暗自叹气。现如今,打印出来的电子病历让他不再“头疼”,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等就诊信息一目了然。

病历的变革不仅提升了广大患者的就医体验,也让医生从繁杂的手写病历中解放出来。医生们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病历模板打字输入,相比以前至少节约一半以上时间,而当患者复诊时,医生可以快速调阅、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又大大节省了重复问询的时间。

缩影三:医疗设备

从“望、闻、问、切”到智慧医疗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至少有了一些医疗设备,而我父亲那个年代就全靠‘老三样’。”提及医疗设备的变化,殷富春感触颇深,他之所以走上学医之路也是受父亲殷科荣的影响。

1959年,跟师学医的殷科荣成为了原和林镇四新公社卫生院的一名乡村医生。那时候县医院的医疗条件都非常有限,更别提各乡(公社)卫生院的条件了,殷科荣全凭着手口相传的技艺进行“望、闻、问、切”。

殷富春回忆,幼年时老看父亲背个箱子往外跑,陪他的时间特别少。稍大时,他已经懂得父亲是到村民家中出诊了,那沉甸甸的箱子里,背的是父亲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剩下的全是满满当当的常规药品。

现如今,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基层医院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1小时医疗卫生服务圈,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100%,基本实现了设备、人员、技术“三配套”。“互联网+医疗服务”让医疗卫生信息数据实现了市、区、乡、村四级共享,老百姓在乡镇检查的影像和数据可通过互联网直接传输到区、市医院会诊,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缩影四:医保政策

从“小病拖”“大病扛”到看病有“良方”

从医几十年,殷富春见过许多因看不起病而放弃治疗的病人。而随着一系列医保“红利”的到来,老百姓也已告别了看病“全自费时代”。

“年轻时身体好还能扛,而如今年纪大了多亏有医保。”蒋广梅是蟠龙镇老林村十组建卡贫困户,多次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她对如今的好政策称赞不已。76岁的蒋广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加之丈夫患有脑梗塞,两个老人的夕阳生活变成了与病魔抗争。

“年纪大了,进城一趟特别不方便,在没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在镇医院就能接受全面的检查医疗。”蒋广梅说,“如今镇上的医疗条件水平提高了,看病也非常方便,每次报销也很快,我们上次住院花了3000多元,报销之后自己只负担了300多元。”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梁平医疗卫生事业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政策上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如今随着健康扶贫兜底保障、分级诊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惠民政策的实施,“看病难”也正逐渐远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