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泽西
邹远珍
伍东
4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渝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这是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第六场以脱贫为主题的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上发言代表中,既有村支书、乡镇党委书记、县委书记,也有中央部委的部长和部分省区市的党委书记等,他们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个主题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汇报。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代表中,有三位是来自重庆的基层干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
我们采访了重庆这3位发言代表,看看他们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上,如何做、效果怎么样、下一步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工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用当地话勉励干部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
如今政策就是好 我要努力往前跑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第一个发言。“座谈会上共有8名代表发言,其中有3名代表来自县、乡、村基层党组织。”蹇泽西说,当天的座谈会“信息量大”,笔记足足记了30页。
17日下午,记者联系上蹇泽西的时候,他刚刚参加完了上午的会议,正在赶回石柱的路上,“接下来,将把座谈会上的精神传达下去,并尽快落实五方面的工作。”
“先吃黄连苦,后享蜂蜜甜”
石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2岁的蹇泽西担任石柱县委书记三年,座谈会上主要汇报了石柱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情况。
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石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三大瓶颈: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发言中,蹇泽西还以石柱的黄连、辣椒、中华蜂蜜三样特产作比喻:石柱就是要吃得了“黄连”苦,解决问题不怕“辣”,这样群众生活才能比“蜜”甜。
蹇泽西在汇报中,谈到了脱贫攻坚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精准扶贫到户到人,把各方面的政策覆盖到户、覆盖到人,抓好落实;二是注重统筹到区域,除了精准扶贫到户到人,还要做好面上的工作,着力解决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三是聚焦深度贫困户,现在石柱还有15个深度贫困村,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啃下“硬骨头”。2018年,石柱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03元,较2014年增长1.98倍。
“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重庆考察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在座谈会上多次提到了石柱,这让蹇泽西感触很深。
中益乡华溪村尽管比较偏远,但生态条件等不错。如今解决了老百姓“两不愁”,吃穿没问题,以前,种水稻是“种三年余一年”,现在是“种一年够三年”。
蹇泽西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脱贫攻坚中的住房安全保障,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在基础设施方面,重要的是把路修通。以前老百姓去“赶场”,远的走路要一两个小时,把路修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也更有精气神。产业方面,石柱种植中药材、发展龙头企业,还与太极集团签了药材收购协议,产业有方向、市场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石柱当地百姓中流传的一句话来勉励各级干部,“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蹇泽西对此很有感触,“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带着老百姓好好干,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党建促脱贫,奋进奔小康”
接下来怎么干?蹇泽西说,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柱考察调研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重点抓贯彻、抓学习、抓落实。二是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以住房安全保障为例,必须严格执行现行的标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大拆大建,通过农村C、D级危房的改造加固,解决老百姓住房安全问题。三是聚焦深度贫困,精准持续发力。现在,石柱县还有15个深度贫困村,1169户、3272名贫困户,是“艰中之艰、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通过持续发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以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坚决防止返贫为着眼点,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促脱贫,奋进奔小康”,让优秀党员干部驻村驻乡帮扶,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好组织保障。五是切实转变各级领导干部作风,真抓实干,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量不减”,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农村危房改造
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
平安乡已户户住上了安全房
奉节县平安乡党委书记邹远珍针对“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平安乡开展“四访”带来的成效。
“四访”指的是带领干部走访,组织教师家访,动员医生巡访,开展农技随访。邹远珍说,这“四访”是平安乡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了解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插话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插话询问贫困户住房安全
邹远珍回忆了自己5年前刚到平安乡时的感受:“看到乡亲们仍然守着黄土地、过着苦日子,我内心十分焦灼,深感肩上担子不轻。”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邹远珍组织动员全乡干部职工投身脱贫攻坚事业,通过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四访”,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邹远珍说,“四访”把党的好政策实实在在地送到了乡亲们手上。以干部走访为例,邹远珍带领干部走访了全乡所有的贫困户,挨家挨户建户情档案、解民怨民难,“有些问题突出难解决,我们甚至走了十个来回,直到把问题解决好。”
“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精准施策,改造了1112户危房,易地扶贫搬迁168户……”邹远珍说到这里时,“习近平总书记问我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是不是户户住上了安全房。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关切。”
邹远珍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并高兴地告诉习近平总书记:“平安乡已经户户住上了安全房!”
“不满意”的贫困户埋怨少了
座谈会后,邹远珍回忆起“四访”的经历,感触颇多。
“部分贫困户最开始不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对我们的干部走访不太配合。”邹远珍说,走访过程中,她和同事们都遭遇过不理解,不配合,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
2016年,茨竹村的熊礼国被列入因残、因学建档立卡贫困户。邹远珍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熊礼国整个人都没有什么精神,对脱贫也没有信心。
邹远珍将解决熊礼国一家人的住房安全问题,放在了帮助熊礼国脱贫的首位。在政府的精准帮扶下,熊礼国一家人住上了崭新的房屋。住进新家的熊礼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动向邹远珍提出希望能有活干。
“‘两不愁三保障’让他有了脱贫的信心。”邹远珍说,村委会给熊礼国安排了一个适合他的工作,他也很有干劲。
在邹远珍看来,“两不愁三保障”不仅给贫困户脱贫增添了信心和动力,也让贫困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平安乡林口村的贫困户马先玉原本是一个对生活“不满意”的老婆婆。邹远珍在走访时发现,老人独自一人住在危房里,言语中能听出老人对生活的不满。
政府帮马先玉申请了D级危房改造。去年,马先玉住进了新房。从那以后,老人嘴里的埋怨少了。
将打造“川东游击队小镇”4A级景区
4月17日,邹远珍坐上回平安乡的汽车。一路上,她回想着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邹远珍说,平安乡的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4年的14.35%降至去年底的1.18%。今年,平安乡全体干部要努力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回到平安乡后,她会向全乡干部和乡亲们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积极行动起来,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今年,平安乡还将用好生态旅游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用好文化旅游资源,梳理好平安乡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并通过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目前,平安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规划打造“川东游击队小镇”4A级景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乡。巫开高速也将修建平安乡连接道,让旅游大巴能够开进平安乡,让更多乡亲吃上“旅游饭”。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交通好不好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
高速公路在建一条公路将硬化
“习近平总书记问了我两个问题。”17日,在从主城回城口的车上,伍东告诉记者,“我回去就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工作做到实处,除了全面排查外,还要确保村里发展产业的可持续性,这样村民才有稳定的收入,真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两年多磨炼,他带领村民走出脱贫路
在座谈会上,伍东第三个发言。他说,在2016年以前,自己一直在湖南开手机店,“一年能有十来万的收入吧。”
打了十几年工,每次伍东回到家乡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都有同一个感受,“村里人‘地种三大坨、上山挖中药、出门下苦力’,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很想为家乡干点实事。”
2016年,伍东毅然转让掉手机店,回到村里当了党支部书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凉风村的贫困发生率达40%,山高坡陡,都是‘巴掌田’‘鸡窝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坐车到县城都要3个多小时。“那时候村班子才3个人,除了我以外,另外两个都快60岁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很无奈。”伍东说。
然而,经过两年多的磨炼,今年32岁的伍东带领着村民走出了一条脱贫的路子,“彻底告别了‘照明靠油、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2%。”
打开群众心结,党支部干出样子来
伍东接着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他回到村里后,挨家挨户弄清楚了47户贫困户176人的困难。“我们村虽然条件差,但生态好,竹笋、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只是苦于交通不便,卖不出去,有的甚至烂在家里。”找到了“穷根”,伍东准备大展“拳脚”,但村民们不买账。
“要打开群众的心结,党支部要干出样子。”为此,伍东首先带头干。针对竹笋卖不起价的问题,他到处找买家,将25元每斤的笋干卖到了32元,笋子卖得好,群众有信心了,伍东在村里也有了威信。
“我们找到村里老党员、村民代表和农技专家,大家一起商量,确立了竹笋和中药材两个产业。确定了产业,我们又带领群众流转承包地、用好闲置地,引进龙头企业,种植中药材500亩、竹笋4500亩,年底就能获得收益。40户贫困群众通过土地出租、务工、入股分红,都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高速路在建,公路启动硬化
伍东说,“路和水是我们村脱贫最大障碍,去年争取到上级支持,我们硬化了村级公路6.7公里,路通了,竹笋也卖得出去了。此外,还新建了80立方米人饮水池,村民不用再‘翻山越岭挑水吃’;46户住房安全有问题的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子,还稳步过上了好日子。”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伍东说,今年争取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让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伍东汇报完,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那边交通情况如何?
“我告诉习近平总书记,现在我们到主城走包茂高速,四个半小时车程,还有一条主城到城口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村里交通也便利起来,16公里通达公路6月份要全面启动硬化。”
发展好产业,让村民有持续稳定收入
4月17日,伍东就往回赶了。“我回去就会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对全村进行排查,把老百姓的吃、穿、教育、医疗、住房等全面了解清楚,为今年脱贫打下基础。”
伍东告诉记者,“我们还要把产业发展好,让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我们准备以‘党组织+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形式来发展产业。党组织筛选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监管;集体经济组织来发展项目;公司对市场进行把控以及产品的回收;农户以土地入股、打工等形式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大家一起奔小康。”
(本版图片由央视记者张晓鹏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