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柏家镇龙峰村,村民在清扫道路。
11月1日,柏家镇龙峰村,村民在为李子树修枝。
11月1日,柏家镇龙峰村,村民在干净美丽的庭院内晒红薯粉。
深秋时节,柏家镇龙峰村,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文/梁平日报记者 蒋 婷 图/梁平日报记者 熊 伟
村庄环境干净整洁,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文明乡风浸润心田……走进柏家镇龙峰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中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和美的气息,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幸福图景映入眼帘。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龙峰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区工作要求,大力建设和美乡村,坚持内外兼修,推动乡村各项事业全面提升,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长效治理
擦亮乡村“高颜值”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
来到龙峰村,你会发现,村民们的房子并不“高大上”,虽然朴实无华,但每家每户窗明几净,院坝里不见杂草、垃圾,墙壁上整齐划一地挂着扫把、抹布;厨房里,灶台一尘不染,炊具摆放有序;柴房中,秸秆、劈柴堆码平整,洗得不带一点泥巴的农具整齐立在一角;家禽家畜全部圈养,鸡圈里不见鸡屎成堆,猪圈里也没有猪粪满地。让人吃惊的是,这不是个例,而是家家户户都这样。
“没有什么特别的做法,我们村历来都有干净整洁的传统,龙峰村已经让卫生成为了习惯、让习惯成为了自然、让自然成为了风景。”龙峰村党总支书记黄明琼说,20世纪80年代,龙峰村就被四川省万县地区授予“爱国卫生先进村”称号。
多年来,龙峰村提炼总结出来的“三定、三勤、三看”洁美家园乡规民约以及“阳沟院坝一码平,柴禾粮草一展齐,鞋子帕子一条线,农具灶台无一尘”的“四个一”村容整洁标准,早已作为样板在全区推广,名声响亮,万州、渝北、合川、南川、忠县等区县也慕名前来学习“龙峰经验”。这些民约标准在村民长期不懈的坚持下逐渐成为深入人心、习惯于自然的行为准则。
产业富民
增强乡村“硬实力”
如果说乡村美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百姓富就是“里子”上的实惠和实力。
近日,记者在龙峰村青脆李子园看到,数十名村民正在为李子树修枝,确保来年有个好收成。
据悉,2017年前,龙峰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为了乡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龙峰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资源、资产入股的方式,鼓励本村人才返乡带头发展产业。
村里将闲置的400多亩土地流转给本村村民陈小华,陈小华成立合作社发展种植青脆李,同时,村集体向合作社入股50万元,前十年,合作社每年给村集体分红5万元,后面逐年递增。今年,合作社380亩果树挂果赢来丰收,实现产值60余万元。合作社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一年支出务工费约11万元,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除此之外,龙峰村还在李子树下套种紫苏、黄精等中药材150亩,带动村民种植中药材100余亩,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帮助村民增收。
文明乡风
涵养乡村“好气质”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在龙峰村便民服务中心,除了能见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办公设施,还能感受到文化气息浓厚的乡风文明。在服务中心两侧的文化墙上,张贴着“创平安龙峰”“经典道德规范七信条”“二十四孝图”“乡风文明建设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建设”“榜样的力量”“龙峰村简介”八个展板的文化内容,将冷冰冰的墙体变成了传播文明的窗口。
事实上,这些固化下来的文化名片、传统美德,村民早已牢记、传承。
在龙峰村,陈家重“学”,以诗书传家,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做了教师,另一个成了医生,其侄儿陈泽盘更是龙峰村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吴家重“孝”,出嫁的侄孙女常年照顾卧病在床的爷爷;蓝家重“理”,无论邻里有什么纠纷,都愿帮助调解劝慰……家家户户的家风虽然风格不一,但一些小细节均凸显着各户家庭家风的积极向上,好家风塑造了一个个好家庭,而好家庭又为村里带来了好风气。
“好家风得到赞扬、受到尊重,人人向往,户户推崇。”黄明琼说,不用被动说教,无须刻意灌输,村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好家风润物无声的味道。
在良好家风的熏陶和引领下,言行讲文明、衣食讲卫生、做事讲道德、为人讲诚信、相处讲和谐的好民风在龙峰村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乡村之美,美在田园,美在村舍,美在产业,美在淳朴。如今,行走于龙峰村,乡村美丽如画,乡风文明如歌。青山绿水之间,秀美活力的乡村新貌愈加清晰,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龙峰铺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