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00228008652038C/2023-00037 | 发文字号 | 梁平府发〔2023〕7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标题 |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落实《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 ||
成文日期 | 2023-06-09 | 发布日期 | 2023-06-12 |
索引号 | 11500228008652038C/2023-00037 |
发文字号 | 梁平府发〔2023〕7号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标题 |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落实《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
成文日期 | 2023-06-09 |
发布日期 | 2023-06-12 |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落实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梁平府发〔2023〕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梁平区落实〈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2023年6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梁平区落实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贯彻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落实全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精神,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干出新业绩,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梁平见行动”闭环落实,现按照《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增强历史担当、保持战略定力,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要求,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区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聚焦重点任务,凝聚实干合力,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围绕“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节点目标,做靓“国际湿地城市、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三张名片,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产业能级、区域协作能级,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和享誉世界的国际湿地城市,聚力形成更多具有梁平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梁平贡献。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提升城市能级行动。
城市是我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到2027年,创成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生态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国际湿地城市品质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常住人口稳定在65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1.强化城市承载能力。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范例为统领,不断提升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特色和品质,做好持续优化、彰显特色、放大优势三篇文章,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精心描绘“蓝绿交织、城绿交融、田城相拥、水城相映”的美好蓝图。优化空间发展格局,聚焦交通、产业、功能、生态等核心要素,集成集聚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以双桂城区为城市核心,东部梁山城区和西部高新区为依托的紧凑型城市格局,着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双50”重庆郊区新城。双桂城区着力提升集聚效应,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突出生态宜居、智慧生活,集中展示生态文明。梁山城区坚持功能疏解、人口疏解、盘活存量,推进功能修补及生态修复,突出历史文化底蕴,集中展示历史人文。高新区突出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集中展示开明开放。
2.繁荣城市经济。发挥高新区旗舰作用,围绕千亿工业大区目标,做大做强食品加工(预制菜)、集成电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能源等特色产业,谋划布局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加快建成川渝东北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会展、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打造城市高端功能集中承载地、展示地。提质增效建筑业,建立健全现代建筑产业体系,重点培育装配式部品部件、智能施工机械装备、智能家居产品、建筑再生产品生产制造等产业,打响“梁平建造”品牌。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放心租房。
3.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形态管控,严控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展现显山露水的城市特色轮廓。扮靓名豪商圈、都梁广场商圈、高铁南站、高速出口等窗口形象。精心建设明月山国际会展中心、都梁大剧院、数字大厦等城市名片,谋划建设一批现代都市功能新场景。建成“一环路”南段、都梁大道连接线、竹海大道连接线等骨干道路,到2027年,城市道路总里程超200公里。前瞻性规划布局一批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建设施。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系统开展西大街、石马山—罗汉山等片区城市更新。推动城镇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一体化改造提升,构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绿色完整社区。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精准提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保护修复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传承历史文脉,坚持“留改拆增”并举,保护修缮传统风貌老街,打造一批城市人文地标、人文街区、人文场景,不断增强城市辨识度,形成梁平独特“气质”。提质城市开敞空间,到2027年,新增“城市公园”5个。建成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丰富智能应用场景,实现城区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加快推进城市运行和治理体系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转型升级。
4.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坚持五个街道一体规划、统筹布局,梯次推进金带、仁贤、合兴等郊区街道与梁山、双桂同城化发展。以医疗、教育为重点,推动城区优质公共服务向郊区街道延伸共享。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积极争取全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周边区县毗邻乡镇人口向梁平城区和重点乡镇集聚。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镇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打造一批集聚人气、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镇。
(二)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行动。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对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到2027年,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统筹安全与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显著优化,互联互通、智能绿色、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1.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铁路大通道。推动达万铁路扩能改造,推进达梁忠石黔高铁、长垫梁铁路、梁忠铁路、广大梁万铁路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力争开工建设。积极推行渝万城际铁路公交化。建成500万吨级集装货运场。加速形成高速公路环线。完善高速公路“四横两纵”布局,力争梁平至开江、梁平至开州、梁平至石柱(西沱)、渝宜高速公路长寿至梁平段扩能、城宣大邻渝高速公路梁平段等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开工建设涪垫梁忠万高速公路。到2027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170公里。构建“Y字型”物流大通道。建成两江新区至梁平(梁平段)、梁平至达川(梁平段)物流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大竹至梁平至忠县新生港、梁平至万州新田港物流快速通道。加密提质地方公路网络。优化完善区内交通布局,提高互联互通水平。谋划打造梁平至开江高速公路经济走廊。实施国省道新改建70公里,建设四好农村路400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发挥好梁平通航机场功能,力争开通短途运输航线1条以上,建成无人机航空物流基地及货运分拨中心,打造重要的区域综合型通用机场和低空门户。实施“智慧交通”工程,推进道路数字化改造升级,建成智慧公路示范段3处。打造交通路网监测与运行分析系统和公路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到2027年,“六高五铁三机场两港口两国道六省道”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铁公水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建立。
2.建立高效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网络。统筹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构建多源互补、区域互通、集约高效的水资源供应体系。建成龙象寺水库、银河桥水库、七里沟水库(扩建),加快建设水井湾水库,新增蓄水能力4700万立方米以上。力争落地建设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保障河流生态基流,布局合理、互联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梁平水网基本形成。稳步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自然村通水率达100%。扩建盐井河水厂,城市供水管网覆盖率达100%。大力提升城乡防洪能力,提高城乡防洪标准,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档升级各类水文监测站点84处,实现全区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河流水文监测全覆盖。着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较2022年下降15%,有效提高城乡供水保障和抗旱应急能力。推行“互联网+安全监管”,有效提升险情识别、风险诊断、安全运行、应急处置能力。
3.构建多元现代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电源电网建设。新建金上—湖北800千伏直流工程特高压线路(梁平段)。落地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建成盐河(智慧小镇)110千伏变电站以及聚奎镇、竹山镇、铁门乡35千伏变电站,提升电力保障能力。挖掘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鼓励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布局1—2个大型沼气发电项目,落地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建成装机容量9兆瓦的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配套建成海螺水泥厂储能电站1座,力争落地蟠龙银河抽水蓄能电站。到2027年,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60亿度以上,川渝东北区域性能源保供基地基本建成。依托中石油大页1H井勘探发现万亿级页岩气资源和中石化福禄、石安千亿级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加大勘探开发利用力度。到2027年,勘探开发井超过100口,全区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20亿立方米以上,页岩油产量突破1万吨。积极完善输气管网,新建福禄净化厂—两路调压计量站中压管线、龙门大页气田至高新区中压管线、屏锦—梁平海螺中压管线等项目,构建内畅外联的天然气供应网络。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改造,推进农村天然气管道建设,扩大民用天然气乡镇覆盖面,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天然气气化率分别达100%、95%。坚持以天然气(页岩气)利用为导向,依托我区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富集优势,建成投产天然气发电、LNG等项目。新(改)建综合能源站6座。协同垫江力争开工建设沙坪场国家特大型天然气战略储气库。
4.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型网络、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转型促进、融合应用、基础科研、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川渝东北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建成高速稳定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双千兆”网络全面覆盖城区和有条件乡镇,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规划部署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未来网络设施。到2027年,建成5G基站2000个,千兆宽带覆盖2万户。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重点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谋划布局大型云计算、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和各类科学计算、工程计算领域超算中心。建成全区一体化的物联感知体系。大力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到2027年,建成充电桩3000个,市级智慧校园示范学校16个以上,智慧景区10个以上,智慧医院3个以上。加快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前沿基础研究平台,推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三)实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着力点,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梁平贡献的重要支撑。到2027年,以预制菜产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5%以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构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开放型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千亿级工业大区。大力提升食品加工(预制菜)、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能级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成500亿级以上的预制菜产业集群,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成为全国亮眼标识。以平伟实业为龙头,做大做强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与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00亿以上。支持巨源不锈钢、欣维尔玻璃、利财管道等重点企业延链扩能,推动新材料产业突破200亿级大关。积极培育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提速通航产业,建设重庆(梁平)航空产业园,围绕航空培训、航空科普研学、航空旅游、航空应急救援、航空维修等招商落地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壮大智能家居产业,打造西部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区。提速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利用,延伸陶瓷、玻璃等下游产业链,建设川渝东北能源产业基地。谋划建设具有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园。
2.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迭代升级。打造数字经济强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以上,建成川渝东北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推动产业数字化,持续实施“上云用数赋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5G等先进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深度运用,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融通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建成智能工厂15个、数字化车间50个。推进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聚焦“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谋划建设数字产业园,大力发展大数据、数字内容、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建成数智文创产业示范区。补齐产业链创新链短板,积极引进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等领域芯片设计企业,推进智能家居等终端产品开发应用。积极参与“满天星”行动计划,着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积极对接、培育互联网和ICT领域企业。
3.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积极培育绿色金融服务业,壮大银行、保险、证券为主的基础性金融支柱产业,到2027年,新引进9户金融机构落地梁平,全区绿色贷款余额达50亿元以上,绿色债券规模达2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预制菜产业服务配套体系,充分发挥食品检验检测平台、辐照平台、研发平台等一批预制菜产业重点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制造企业向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售后服务拓展,鼓励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跨界联合,逐步向“制造+服务”和“产品+服务”转变。着力发展集信息、展示、交易、配送、结算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性、现代化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水质等检验检测服务业,着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社区服务业。引进培育1—2家5A级物流企业,支持本地物流企业拓展网络布局,提档升级现代物流业。提质电商产业发展,加强与淘宝、京东、美团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完善电商体系,壮大电商品牌,到2027年,全区网络零售额突破35亿元,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4.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深入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增加高素质人才供给,柔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及团队,强化人才支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有效缓解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四)实施做强预制菜产业集群行动。
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是加快建成千亿级工业大区的重要抓手。树立标准化夯基、数字化赋能、高端化占峰、国际化拓市的现代发展理念,以欧美、日韩、港新、京沪为高标参照系,致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到2027年,成功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梁平预制菜成为全球预制菜的重要来源地,梁平成为全球预制菜领域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发展先行地。
1.构建预制菜产业生态。围绕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构建以三区(综合服务区、示范引领区、产业集聚区)、两中心(品牌中心、陆海新通道预制菜集散中心)、九平台(运营平台、陆海新通道预制菜集散平台、综合服务平台、配套服务平台、食材集散平台、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中华美食文化园、英才之家)为重点的预制菜产业生态。瞄准企业和产业需求,加快建设食品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中国预制菜(梁平)大数据中心,开展特色美食工业化转化技术路线、营养配比及功能开发、预制菜加工风味保留、储运保鲜关键核心技术工艺、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装备、检验检测及质量追溯体系平台技术联合攻关。依托重庆消费品创新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提升梁平预制菜在外形包装、消费场景等方面工业设计水平。聚焦“五子登科”优势,建设一批果蔬、肉类、水产等预制菜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力争到2027年,本地培育形成10家以上亿级原材料供应基地。
2.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动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军企业。支持预制菜中小企业增强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等能力,创新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电商销售”“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团餐等业务。力争到2027年,培育预制菜规上企业12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隐形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分别达2家以上,推动张鸭子、奇爽食品、渝每滋等预制菜企业上市。
3.招引落地重大产业项目。编制完善产业链全景图,瞄准预制菜头部企业、食品装备企业、包装设计企业,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按图索骥开展产业链招商,促成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产业链完备度。力争到2027年,招引落地预制菜项目100个以上,国联水产、味知香、千味央厨等全国预制菜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梁平,预制菜产业招商活跃指数进入全市前列。
4.打造预制菜优势品牌。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按年征集遴选并滚动建立中国西部预制菜“招牌菜谱”,发布全国招募,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核心技术企业、品牌商和创新创业团队入梁布局并开展品牌孵化。创新“厨师+食品工程师”产品开发模式,形成新菜品定期发布机制,开展商标品牌和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形成一批预制菜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中华老字号、重庆名牌农产品等品牌效应,聚力传统品牌传承创新,逐步形成一批质量上乘、口碑上佳的“梁平造”“梁平产”,实现“梁平—良品”的品牌效应。力争到2027年,新培育预制菜拳头产品100个以上、重庆名牌农产品20个以上、绿色食品15个以上、知名品牌10个以上。
5.推动预制菜企业智数转型。支持预制菜企业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改造,推动原料清洗、解冻、切配、加热、包装等环节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品控能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引导食品装备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高质高效的预制菜生产设备,集成应用生物、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技术,建立以整体加工利用为核心,绿色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的预制菜加工成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到2027年,建成5个预制菜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上云”“上平台”预制菜企业达500家,智能制造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6.出台预制菜产业标准规范体系。坚持规范与发展同步,加快构建严格的预制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制定完善生产经营安全监管标准体系,鼓励有关技术机构、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逐步完善从田间地头、批发零售市场、生产加工、餐饮服务到餐桌的预制菜全链条、多环节系列标准,形成具有中国西部特色的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制定食品生产企业行为规范、集中配送服务规范等,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规范,推动预制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完善预制菜行业监管机制,强化预制菜“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监管。严格落实预制食品生产标准,推动“明厨亮灶”向预制菜生产车间、中央厨房等加工环节延伸,确保预制菜食品安全。力争到2027年,出台企业标准10项以上、行业标准3项以上。
(五)实施加快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行动。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到2027年,科技创新能级实现大跃升,形成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和标志性成果,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科技强区和创新高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总量分别超过150家和5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1.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立足“建平台、兴产业、聚人才、优环境、提品质”,推进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实施“凤鸣计划”“凤栖计划”,加速聚集创新资源,“以升促建”创建国家高新区。谋划落地川渝东北综合性科学中心,强化科学策源、技术发源、产业引领等核心功能。加强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的协同创新发展,积极引进中高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机构。联合成渝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光电传感产业学院、预制菜产业研究院、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小微湿地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探索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相互促进。到2027年,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4%以上,高新区内科技型企业4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0家以上。
2.加速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聚焦新型工业化,做优产业平台,做强产业科技,提升产业质效。围绕食品加工(预制菜)、集成电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主战场,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封测、功率半导体、预制菜智能设备、预制菜冷链保鲜、核磁管印刷、非金属特种材料、高端玻璃仪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市区联合、区域协同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研发、转化、应用一批创新成果。开展通用航空器整机及零部件、天然气(页岩气)勘探、新能源高效节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利用。主动链接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及分支机构,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引进具有较强创新研发能力的海外科技创新中心、专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装置、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梁平。到2027年,国家级研发平台达2个以上、市级研发平台达80个以上、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达1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高技术产业占比均提高至35%以上。
3.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和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实现平伟实业、欣维尔玻璃、渝每滋食品、奇爽食品等重点企业相继上市。建设一批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应用场景。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用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在人才评价、人才引进等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靶向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精准引才计划,强化梁平籍高端人才作用,引进一批在外梁平专家学者参与项目建设、技术攻关。到2027年,全区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亿元以上,建成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大型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个。
4.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设科技创新基金,打造重大科技平台,推进全域科技创新,促进全社会科技能力和研发投入稳步提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鼓励并探索国资国企、社会资本、外资外企等多元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模式。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形成包含天使投资基金、种子基金、高新技术企业科创贷、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队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到2027年,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种子基金规模达5000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资金池达2亿元,组建规模1亿元以上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
5.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研发准备金制度、科技创新政策,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试行“科技型企业科研积分制”,设立科技创新奖、科技贡献奖,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育和前瞻布局,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围绕人民生命健康、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加大民生科技发展力度。深化科技“放管服”,推动“互联网+科技服务”,让更多科研事项“一网通办”“一办到底”。
(六)实施促进消费提档升级行动。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到2027年,建成富有巴渝特色、引领时尚潮流、辐射带动川渝东北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和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区域消费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建成高品质商圈3个以上、特色名街名镇4个以上,张鸭子等“老字号”影响力更加凸显,引领潮流的“梁品”持续涌现,数字消费新潮流加快形成,在全市消费网络中的战略链接和枢纽地位持续增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游客接待数量超22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50亿元以上。
1.提档升级消费空间。聚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加快建设明月山区域消费重要承载区。提质扩容城区高品质商圈,持续拓展都梁广场商圈,完善商业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打造城区商业极核。提档升级人民广场商圈。推进亿联智慧商圈围绕万达广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打造创新消费新地标。持续发展商业特色街区,打造高品质、多元化、有特色的购物街、美食街、文创街。扮靓做优乾街夜市街、兴茂美食街,升级打造“不夜梁平”地标。加快发展屏锦、袁驿、云龙等重点乡镇商圈,形成梁平商务次中心。推动新盛、福禄等镇发展边贸经济,建设特色商贸小镇。聚力打造川渝东北汽车交易中心、川渝东北农产品交易中心,培育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2.着力塑造品质梁平。积极引入万达、爱琴海等知名品牌企业,推动“名企进街”“名品进店”。引导大都发商贸、誉海电器等优质商贸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转型。依托预制菜产业发展,传承经典美食,创新研发新菜式。做大做强“张鸭子”中华老字号、“袁驿豆干”“大观白酒”等重庆老字号,推动“张鸭子”“龙溪鱼”“烂肥肠”等成为重庆地标菜,创成国家级“美食地标城市”。引导美食林、中意格格等餐饮企业创建国家级“中餐特色美食企业”、钻级酒家。着力推动本地特色工业品、农产品、工艺品、特色食品等向旅游商品转化,全力打造精品级“梁平好礼”。以“爱尚梁平”为主题,打造富有梁平特色的年货节、预制菜美食节、火锅文化节、不夜梁平消费节等消费主题活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
3.创新发展数字消费。加快数字消费融合创新,支持企业搭建5G全景应用生态体系,加快培育数字消费“住业游乐购”全场景。立体化打造“线上+线下”产业链,实现“五子登科”等主要电商农特产品精加工、精包装,加大梁平柚、张鸭子、渝美滋等知名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促进预制菜产品线上营销,鼓励发展工业品电商,形成一批具有梁平辨识度的电商品牌。推动电商物流企业、新媒体直播团队抱团发展。支持传统商贸企业、生产企业触网营销,发展“线上超市”“网上餐厅”“线上家政”“直播荐货”“网红带货”,加快智慧商圈、智慧步行街、智慧市场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鼓励初方、旭焰、奇爽等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孵化培育电商上下游企业,形成电商产业集群,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4.聚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深入实施“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注重“品牌引领、活动赋能、融合发展、区域联动”,做足城乡融合、产城景融合、农文旅商融合文章,以建设双桂田园景区为支撑,加快推动全区旅游产业化迭代升级。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共同推动“大三峡”全域旅游振兴。持续高水平办好预制菜产业系列活动、明月山生态旅游文化节、小微湿地助力乡村振兴全国现场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提升梁平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做靓双桂湖等一批城市旅游名片,成功打造“中国自然教育之城”。到2027年,创成百里竹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双桂田园等4A级景区2个以上。充分挖掘梁平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布局一批中高端民宿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康养旅游目的地。因地制宜发展明达红岩坝、碧山高洞岩瀑布、蟠龙古驿道等特色乡村旅游,着力提高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七)实施打造明月山践行“两山”理念新范例行动。
打造明月山践行“两山”理念新范例,是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的核心举措,是我区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应有之义。到2027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48天左右,龙溪河等6条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要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区域领先,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1.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构建“两屏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加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生态保护,建成重庆首个智慧湿地公园,全力创建国家重要湿地。开展国家和市级乡村小微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试点示范,全面推广“小微湿地+”,推出一批特色小微湿地之乡、小微湿地之村、小微湿地社区。全面落实林长制,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全覆盖,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和“明月青山·千里林带”三千工程,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明月山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建立智慧林长平台,确保森林生态安全。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加快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完成铜钵河、普里河等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实施邵新煤矿综合治理工程。联合七区县共同推进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修复、乡村生态保育与景观优化等重大工程,有效发挥森林、湿地、土壤的固碳作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下大力气实施好大气、水、土壤、固废、噪声等重点攻坚行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严格管控PM2.5、臭氧、氮氧化物等重点污染因子,深化工业、扬尘、交通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确保大气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全面推进全域治水,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补齐污染治理设施短板,到2027年,城区、乡镇污水处理率均达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42%。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保持土壤质量稳定。推动医疗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提高污水处理厂及管道污泥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强化重点领域环境噪声污染管控,有效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全区声环境质量达标区覆盖率达91%以上。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严密防控环境风险。联合七区县按需划定明月山水系生态蓝线,建立水环境联防联治机制。联合推进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治理。
3.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坚持绿色低碳导向,加快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推行高新区清洁生产。共同鼓励企业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到2027年创成市级绿色工厂10个以上。依托城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静脉产业园,推动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利用率达97%以上。引导矿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1个以上,市级绿色矿山比例达60%。联合七区县做优做强绿色农业,围绕粮油、竹(笋)、柚子、脐橙、生猪等农特产品,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电子信息产业,共建明月山电子信息产业带。推动新材料产业横向联合、纵向整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共同延伸天然气(页岩气)下游产业链,共建国家重要能源产业基地。深化明月山旅游合作,共创明月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4.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创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落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将林业资源、水资源、负氧离子、景观价值等科目纳入核算范围,探索建立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生态产品的实物量、功能量、价值量台账及数据库,编制梁平区主导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录,推进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运用。持续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撬动更多绿色金融资源,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明月山、龙溪河等重要生态屏障生态补偿试点,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迭代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实现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到2027年,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2022年下降14%左右。联合七区县共同探索市场化机制,积极融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推动创建低碳城市。
(八)实施打造区域改革开放高地行动。
加快打造区域改革开放高地,是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到2027年,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全面融入国家重要开放战略,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动数字化变革,对标数字重庆“1361”整体框架布局,以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支撑,以数据赋能为依托,以重大运用为抓手,协同推动数字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党建整体智治、数字政务高效协同、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社会普惠便捷、数字文化自信繁荣、数字法治保障有力,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数字梁平建设迈上新台阶。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撬动,有效盘活各类存量资产资源60亿元以上。落地建成“国际湿地城市”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EOD等一批具有牵引性、辨识度的重大投融资项目,推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民间投资额度大幅跃升,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超过60%。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国有企业市场化全面转型、国企全生命周期监管全面覆盖、主体信用评级全面提升,探索推进国有企业参与公立医院、教育等改革。到2027年,仅保留2家政府类投资平台公司并达到AA+信用等级,其余国企实现市场化转型,国企总资产规模突破15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15亿元,资产负债率低于60%。积极落实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2.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新时代梁商培养计划,开展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出台市场主体培育壮大系列方案,完善“育苗”“选苗”“壮苗”梯度培育机制,实现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全区市场主体达13万户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四上”企业总量突破1500户,上市企业达3户以上。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应用“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一窗综办”,政务服务综合窗口设置比例达100%,行政许可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100%。强化“互联网+监管”,提升法治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完善与全国统一制度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拥有量超1500件。建立民营企业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机制,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推进政企面对面、政企直通车、亲清恳谈会,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到2027年,营商环境考核持续保持渝东北地区前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5%以上,基本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区域营商环境高地。
3.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作多点开花、国内互动稳步推进、国际合作全面融入的新开放格局。推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走深走实,积极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建设长垫梁绿色经济走廊,协同两江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融入主城都市区。有机衔接“万达开”“万开云”板块,共同探索符合实际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加快打造璧山—梁平对口协同升级版。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城市群贸易合作,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增长10%以上。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全面融入国家重要开放通道,大步走向国际大市场。东向,依托两江新区至长寿至垫江至梁平至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陆路物流快速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实现“借船出海”,联通东亚、亚太市场。南向,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南亚、东南亚市场。西向,依托中欧班列(成渝),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联通中亚、西亚、欧洲市场。北向,依托渝满俄国际班列,联通俄罗斯及东欧市场。主动融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庆自贸区、两江新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加快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推进开放平台布局、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衔接。用好用活国际湿地城市、中国预制菜产业博览会、绿色中国行、明月山生态旅游文化节等重大平台。缔结国际友好城市1个以上,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4.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开展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五年行动,推动全区全方位、深层次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实质化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预制菜集散中心,加强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布局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及金融、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强化区域协同资源整合,梳理辐射地图,鼓励并推动周边区县企业原材料、产品等货物进出均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并在梁平周转集散,加快建成面向东盟、辐射全球的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用好用足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制定出台出口信保、跨境应税、金融担保等系列扶持措施,多措并举加强融资支持。推动数字物流、数字金融、数字交易等平台建设,实现流程重塑、规则重建,进一步便利贸易,降低成本。建立数字化供应链产业链服务平台,推动全链条高效协同运行。深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和港口在贸易、消费、人文、旅游等多领域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到2027年,实现货物运输量、货值年均分别增长20%以上。
5.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加大对外贸易合作力度,引外资、强外贸,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体量质量,全力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建成梁平保税仓,加大与万州保税物流中心协作力度,建立健全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口岸的合作机制,开通梁平接驳寸滩港、新田港、新生港直达班车,打造区域“无水港”,畅通对外出口通关绿色通道。到2027年,实现年进出口总额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积极参加智博会、西洽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等,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以上、外贸企业30家以上、外资企业15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1亿美元。积极争取世行、亚行贷款支持建设重大水利和生态环保项目。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天猫国际”“西港全球购”等一批市内外规模大、辐射广的跨境电商平台,做大本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明月山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梁平张鸭子、奇爽、渝美滋等更多预制菜企业走出国门。到202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亿美元。
(九)实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行动。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区、推进共同富裕的总牵引。到2027年,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全面振兴。全区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9:1。
1.守住“三条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精准监测和“1+5+10+23”重点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推进脱贫村产业提质增效和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持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脱贫人口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持续提高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大力支持市级重点帮扶乡镇铁门乡和区级重点帮扶镇、村发展,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稳粮扩油”工程,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巩固生猪产能,稳定蔬菜面积和产量,探索高效渔业发展模式,增强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压紧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管理,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突出耕地保护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清单化责任制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到2027年,耕地保有量稳定保持在101万亩以上。
2.实施“五项计划”。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双增”计划。以“四改一化三到位”为路径,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推进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保供蔬菜基地、高品质商品鱼供应基地、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到2027年,实现“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力争粮食产量达37万吨以上。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提升计划。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围绕“一主两辅”主导产业(预制菜产业为主,优质稻、梁平柚为辅)抓全链条提升,重点打造预制菜、粮油、柑橘、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具有梁平辨识度的水果、蔬菜、油料、茶叶等产业化基地。到2027年,培育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实现农业综合产值138亿元以上。建成100万亩粮油、100万亩果蔬、100万头生猪、1000万只家禽、5万亩水产、25万亩调味品等预制菜原材料供应基地。实施示范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适度规模经营能力和集约化水平,完善财政、土地、金融支持保障政策,做优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扶持500家家庭农场,提升300家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打造100家示范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联农带农水平,构建发展梯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计划。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农村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加快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微治理”,加强法治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到2027年,打造1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区乡村成为和美大花园。实施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计划。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强镇带村”重点工程。提升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抓好强村富民促增收、就业创业稳增收、惠农支农保增收、帮扶协作助增收,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到2027年,全区高素质农民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累计达8000人以上,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3.坚持“双轮驱动”。加强科技赋能,争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着力打造“数智乡村”。积极引进隆平高科、市农科院、四川农大、杂交水稻国际育种中心等行业知名企业院校,建设运营粮油研究院、梁平柚研究院等。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建成水稻品种筛选展示基地,逐步引导全区统一种植适宜梁平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聚焦粮油、蔬菜、生猪、水产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精选优良品种,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强化农业科技赋能和装备支撑,推广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无人机直播、全程机械化生产、冬闲田利用、绿色生态养殖等增粮增产措施,创成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深入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进“科技小院”建设。深化农村改革,重点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国住宅类房屋整治专项试点、宅基地数字化管理,探索宅基地资格权跨集体经济组织实现、附属房屋和院坝面积固定、闲置房屋流转交易等试点。完善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资产资源价格体系形成,建立合理融资渠道。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区、农民合作社质量整区提升试点等6项全国农村改革试点任务。开展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机租赁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五大平台”创新试点。以“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为抓手,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完善管理人员报酬机制,探索村集体参与建设管护乡村建设项目及公共基础设施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到2027年,318个涉农村(社区)经营收益9000万元以上,所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收益高于5万元,其中高于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0%。
(十)实施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行动。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梁平贡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到2027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万人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取得重要进展,加快打造学前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体育健身等“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小于0.02,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不断增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1.促进高质量就业增收。实施“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扶持计划,推进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加强“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川渝东北巴渝工匠培训中心,新增培养“智能+技能”双能人才8000人,培训预制菜技能人才3000人。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持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推动更多群体跨进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2.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持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70%以上,保持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以上。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持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医药卫生体制联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机制、DRG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措施。支持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发展。保障留守妇女、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均达100%。争创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落实退役军人工作保障制度,拓展安置渠道。推动新时代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完成区殡仪馆改扩建,完善殡仪服务站、农村公益性公墓等殡葬设施。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新筹建市场租赁住房2000套(间)。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鼓励、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3.实施健康中国梁平行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谋划打造区域性特色医疗中心,促进医院跨越式发展。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中医院创成三级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创成三级妇幼保健院。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紧密型“三通”医共体建设,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区内就诊率达90%以上。增加产科、儿科供给,强化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力争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5‰以内、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0/10万。加强托育能力建设,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低于4个。坚持“1米高度”视觉,积极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建成赤牛城儿童友好公园、“农耕文化”儿童示范体验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化普惠性养老服务,提升公办养老服务效能,养老机构服务基本质量100%达标,支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成双桂湖康养中心、百里竹海康养中心等一批优质康养基地。到202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56%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达9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6平方米,建成体育强区。
4.高水平建设教育文化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知德中学、品字小学二期、桂湖幼儿园等项目。积极引建1—2所高职院校,成立预制菜产业学院。成功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巩固在56%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巩固在70%以上,建成川渝东北现代化教育强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快双桂堂、赤牛城、千年古驿道、文峰塔、天香塔等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保护好虎城猫儿寨、荫平李光华烈士故里等红色资源。实施席帽、扈槽、银杏等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程。强化非遗传承,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春节文化特色地区”金字招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通过“说得文明”“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乐得文明”“购得文明”“上网文明”八大主题活动,开展文明新风满梁平行动,建成“承千年文脉、铸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区。
5.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梁平。深化“枫桥经验”梁平实践。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规划建设数字化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建成投用标准化、规范化的三级综治中心,深入推进“十百千万”平安细胞创建。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8%。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建成全区统一的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成率达100%。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建立台账、挂图作战,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区发展改革委牵头抓总,每半年滚动更新、迭代升级年度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清单,每年选择一批具有牵引性、辨识度的优秀成果进行正向激励宣传。相关区级部门要建立健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工作体系,优化细化行动方案,加强与市级部门纵向对接和周边区县横向协同,强化重大任务闭环落实,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二)强化问效考评。建立本行动方案台账,健全“任务—分办—落实—跟踪—反馈—上报”工作链条,精准掌握进展情况,相关政策建议、困难问题及时报送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实干实绩实效论英雄,将本行动方案特别是年度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清单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态势。强化督查评估,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给予督查激励,对进度滞后、成效不足的事项开展专题督导。
(三)强化宣传展示。以年度标志性项目事项为牵引,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和渠道,加大本行动方案实施成效的宣传展示力度,强化典型案例宣传,聚集社会关注度、激发企业积极性、增强民众获得感。加强重大节点专题宣传,在重大活动期间集中展示阶段性成果,营造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