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字号: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索引号 11500228008652038C/2023-00007 发文字号 梁平府发〔2023〕2号
主题分类 人事工作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规划
发布机构 梁平区人民政府 有效性
标题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人才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3-01-29 发布日期 2023-01-29
索引号 11500228008652038C/2023-00007
发文字号 梁平府发〔2023〕2号
主题分类 人事工作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规划
发布机构 梁平区人民政府
有效性
标题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人才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3-01-29
发布日期 2023-01-29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人才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梁平府发〔2023〕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梁平区人才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2023年1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梁平区人才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二〇二三年一月


目 录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二)趋势研判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实施人才集聚五大工程 

(一)深化川渝毗邻地区人才协同发展 

(二)强化“璧山·梁平”人才协同发展 

(三)推进“四化”人才培育 

(四)建设“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

(五)统筹十支人才队伍建设 

四、强化人才引领重点举措 

(一)培养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

(二)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发展 

(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四)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 

(五)健全完善人才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督促落实 

(三)加大资金支持 

(四)营造良好氛围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梁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通过抓好百名高端人才聚集行动、千名产业人才培养行动、千名紧缺实用人才开发行动以及乡村人才振兴行动等重点人才任务落实,人才队伍质量规模“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总量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全区人才总量17.2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930人,占比1.7%;专业技术人才30620余人,占比17.7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660人,占比3.86%;技能人才37500余人,占比21.75%;农村实用人才90460余人,占比52.44%;社会工作人才4300余人,占比2.49%。

——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趋势日益显现。全区六类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15220人(其中党政事业单位中研究生学历420人,本科学历13300人;其他社会组织中研究生学历70人,本科学历1430人)。全区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67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614人)。

——平台载体不断加强。以人才载体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注重抓实抓精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建成投用一批科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二是实施“梁平英才”计划,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梁平创新创业;三是大力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小微企业孵化园及创业创新基地;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梁平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五是实施“小培强工程”,支持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六是推动实施“知识更新工程”,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入库市级科技型企业2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1家,累计引进培育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42个、科技服务机构及分支机构47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院士专家工作点3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个),孵化服务总面积近44万平方米。成功创建“两群”地区首个市级高新区—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办法和考核机制,实行以体现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意见,实施精准引才“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奖补等配套措施。整合组建人才服务机构,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人才服务流程,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入学入托、配偶(子女)就业落户、居留签证、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便利服务。新提供人才公寓和青年驿站324套。

(二)趋势研判。

——人才事业发展机遇增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必将是梁平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富裕的五年。

当前梁平认真落实“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要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全市“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格局,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重点人才举措,提供有力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人才集聚高地。随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步伐加快,璧山·梁平“人才协作”等行动全面深化,梁平与周边区县合作增多,区域专家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日益频繁,梁平人才资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效能将进一步显现,人才整体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全区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十三五”时期,梁平GDP年均增长8%以上,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综合经济实力持续稳步提升,走在“两群”区县前列,已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独特优势的现代城区。高新区集中度达75%,产出强度83亿元/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17.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7.5%。荣获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荣誉。未来五年梁平将围绕千亿工业大区目标,着重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制菜等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乡村振兴等方面发力,人才的吸引力也将稳步增加。

——区位优势独特。梁平处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上,是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是深化川渝东北合作的天然桥头堡,是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重要板块。梁平距主城都市区60公里,到万州机场、达州机场、万州新田港均半小时车程,自古为交通南北、东出西进的重要通道,未来五年梁平将努力构建铁公水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随着川渝东北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和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发展,人才区域化发展趋势将愈发明显,人才资源合作将更加密切,人才更高效率的互补与整合条件极其有利。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梁平沃野千里、碧田万顷,拥有方圆1000余平方公里的巴渝第一大平坝,农业基础条件好,享有“小天府”之美誉,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东有高梁山、西有明月山,森林覆盖率达55%,溪流纵横、湿地润城,双桂湖是“三峡风景眼、重庆生态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西南禅宗祖庭双桂堂和易经注解名著《易经集注》,又有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五年梁平将着力构建“两屏六廊多点”的醉美自然生态格局,高起点规划构建秀美和谐新城区,深入推进产城景融合,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人文历史和宜居环境三大优势相叠加,势必形成“近悦远来”生态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的烘托效应。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全区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梁平落地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行动,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人才集聚高地。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提升“梁平英才”品牌,优化“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壮大“塔尖”“塔基”人才队伍,确保高水平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承接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为在梁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落实“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要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培育,聚力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人才集聚高地。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8.3万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数量明显增加。重庆英才计划新增入选个人8名、团队2个。全区拥有重庆英才A卡人才突破13人。

——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全区人才队伍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总量的35%以上,三次产业人才分布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的人才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全区人才贡献率提高至40%。

——人才自主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15%,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8%,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达到72个,科技型企业达到4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0家。

——人才效能更好发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一步融合,人才支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末,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人才生态持续向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流动更加有序顺畅,服务保障更加优质,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

“十四五”时期梁平人才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分类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人才总量

总量(万人)

17.24

18.3

预期性

人才素质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

12.2

预期性

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

45

60

预期性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

30

35

预期性

人才投入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5

2

预期性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25

10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58

63

预期性

人才效能

人才贡献率(%)

35

40

预期性

科技竞争力在全市排名

第四类

第三类

预期性

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市排名

第三梯队

第二梯队

预期性

科技创新

发展

拥有重庆英才A卡人才(人)

4

13

预期性

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

43

72

预期性

科技型企业数量(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05

64

400

130

预期性

三、实施人才集聚五大工程

(一)深化川渝毗邻地区人才协同发展。

推动人才政策顶层设计,实施人才资源共商、共建、共享,做大人才协同发展“蓄水池”,共育优秀人才、协同招揽人才。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要求,携手共享川渝两地3万余名科技专家资源,将梁平打造成川渝东北地区集聚人才的桥头堡。完善人才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职能职责部门,做好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和督促落实等工作。推动互签人才合作协议,加快建设协同发展载体,共同开展引才育才,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意识,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积极建立完善人才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定期人才政策会商、信息互通和工作调度,促进规划对接、政策协同、制度衔接、服务贯通。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提档升级毗邻地区人才合作平台。

提升人才工作合力,努力将梁平建成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人才集聚区、产才融合发展示范区、青年人才荟萃区。坚持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着力建立决策共商、资源共享、联动共建、协作共赢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推动形成人才协同发展制度机制、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合作开展高端人才延揽。强化人才共育,开放共用科技、教育、产业等资源平台,组建多元化人才发展联盟。强化人才共享,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人才评价互认和公共服务跟踪机制,开放共享产学研平台,推动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到2025年,联手打造跨区域招才引智平台5个,每年派遣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行业人员交流学习500余人次。

打破人才使用地域限制,以产业为导向协同开展引才育才,推动人才身份互认、人才市场互通与人才服务共享。突出川渝毗邻地区各自优势,加强人才在毗邻地区自由流动,引领两地高质量发展。以产业为导向,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相应制定详细引才、育才、留才政策措施;建立长效人才供给与需求机制,推动人才身份互认、人才市场互通与人才服务共享。加强调查研究,协同优化服务保障;构建跨区域协作培养人才体系,建立川渝东北地区创业孵化联动合作机制,共享专家资源,协同推进优质人才资源共享;引入第三方人才中介机构,为两地提供包括专家服务、引智工程、项目合作等在内的各项服务;按照人才信息工作要求,两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等人才信息数据库,共同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为两地人才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信息服务;共同举办网上人才交流大会,共同发布用工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信息和个人跨网投递信息共享,便利人才供需双方的交流洽谈。

二)强化“璧山·梁平”人才协同发展。

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人才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在“璧山·梁平”协同发展协议的基础上,推动人才协同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围绕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生态等领域19项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每年互派党政干部挂职锻炼和优秀教师、优秀医务人员交流学习50余人次;每年组织一期基层干部、农村致富能手、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乡村振兴培训,互派农业科技专家交流学习;确定专人跟进双方在劳务协作、信息共享、校企合作、就业招聘、技能培训等多方面达成的项目合作协议。借助璧山旅游产品、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等方面人才,运用电商直播基地等平台,帮助销售梁平农特产品、竹编产品、文旅产品等,带动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民宿经济发展。支持两区环境保护专家就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保信息化建设以及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合作研究。促进两区文化旅游部门专家尽快完成旅游消费线路规划设计。到2025年,累计互派各类人才交流学习达2500人次。

搭建人才协同发展交流平台,推进人才资源共育共享。搭好人才成长“立交桥”,为两地人才协同发展绘好“规划图”和“作战图”。建立“1+3”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在推进科技协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共建生态文明、提升旅游品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展开协作。引“璧山英才”来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推介科研项目,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人才交流活动。推动两地专家开展“飞地园区”建设课题研究。联手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人才智慧交流、人才服务共享。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联手发布企业就业岗位信息,推动两区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和协同发展。建立劳动力供应双向劳务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进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引导扶持璧山区内企业与梁平区各类职业学校共建“订单委培,定向就业”机制。到2025年,累计开展协作培训共育各行业人才达10000人次。

(三)推进“四化”人才培育。

牢牢抓住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这一机遇,着力推进“四化”建设,奋力开创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机制,大力推进全区工业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和引进等工作,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梁平成为人才向往之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成立优秀人才联盟,建好用好产业研究院、专家院士工作站等创新资源,让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完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培养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让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实施“城市大脑”计划,建设“云上梁平”,积极引进5G+、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管理等方面人才,提升政府和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牢固树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人才统筹开发理念,推动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加强建立和完善与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实用、评价、激励保障的制度体系,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围绕打造重庆郊区新城,引进培育一批交通建设、城市规划、市政管理、文化、生态环境及政法工作人才队伍;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康养、教育科普等产业人才建设。以旅游产业化为抓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政策吸引人、用情感凝聚人,在更大范围内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推进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人才,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借助长江三峡晒秋节、国际柚博会、明月山生态旅游文化节等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田园风光、千年古驿道(站)和非遗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加紧培养包括旅游规划、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会展、外语、品牌营销、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联合职业学校,全面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努力打造一支精通业务、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抓手,用心选配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把人才放到实践中、置身岗位上、在“三农”战线施展才干,让各类人才贡献其价值、实现其价值,努力汇聚成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加大本土人才工作投入,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境界、开阔视野。积极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基层科研及工作环境。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30%,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74%。

(四)建设“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

协同、联动为川渝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推动两地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突出“智能+技能”主题,围绕技能人才培育、使用、评价、激励等重点环节,重点培养能够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梁平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步伐,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打造梁平川渝毗邻地区技能人才高地。到2025年底,全区技能人才总量占就业劳动者总量超过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比例达到35%。进一步搭建“巴蜀工匠”培育平台,围绕梁平木版年画、竹工艺品编织、梁平张鸭子、豆制品制作、梁平柚等项目,力争建立4个“巴渝工匠”乡村驿站(其中市级“巴渝工匠乡村驿站”1个)、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2个技能人才培训品牌。按年度发布《梁平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工种目录》,提高培训针对性和精准性,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职业培训联盟,举办“梁平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活动,举办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人才节,促进双方人才培养交流;加强师资交流学习,不定期开展名师交流提升等活动,探索开展双方合作培训办学、联合开展实习实训。将“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建设中的高技能人才纳入“梁平英才”评选。每两年开展一次“梁平工匠”评选活动,2022年至2025年共评选“梁平工匠”10名。

(五)统筹十支人才队伍建设。

抓住人才引进聚集、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和人才管理等关键环节,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梁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1.推进主导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集成电路、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梁平主导产业科技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建立面向全国全市范围的开放型主导产业高端人才储备库,以主动出去“引”、定期集中“招”、柔性合作“请”等多种方式,引育、聘请或柔性借智一批“长江学者”“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科研机构专家、高校教授博士等各类专家学者、科研团队,促进梁平主导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和孵化。持续实施“筑巢引凤”工程,以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团队)为重点,以全职(兼职)、柔性合作、载体集聚为主要形式,突出集成电路、新材料、通用航空等主导产业科技人才支撑。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集成电路产业“补链成群”人才集聚,培养集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人才,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高端人才,抢占数字人才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培育和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基地50个,引进市级专家服务团5个,重点培养国家级和市级领军人才5至8名,建设专家工作室(站)5个,集聚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高层次人才。

2.推进特色产业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新型绿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依托稻、竹、柚、鸭、豆等重点特色产业,根据各产业企业和实体经济紧迫需要,引进培养一批有国内先进或市内领先专业技术水平、有较强科研能力或掌握关键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善于创新创造的高层次人才,以引领和促进梁平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重点特色产业,依托蔬菜、水产、畜禽等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实施梁平特色产业专技人才知识提升计划,聚力培养本土应用型、技能型特色产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特色产业技术人才。支持引导梁平特色产业经济实体与市内外高校农学二级学院和相关农学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现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大合作、大协作,培育出一批懂技术、懂产业、懂投资的科技型特色产业“土专家”“田院士”。支持梁平预制菜加工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推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加快培养预制菜加工各环节紧缺型技能人才。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坚持全面振兴、重点突破,抓好“一带三园三镇五村”特色产业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特色产业专技人才集聚区。

3.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引才力度,加强梁平籍在外企业家回引,着力引进一批富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支持鼓励梁平国有企业按照“市场选聘、合同管理、多级薪酬”的标准,大力引进职业经理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经营型、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家为重点,通过加强思想引导、完善组织联谊、建立导师制度、举办创新论坛、开展挂职锻炼、强化教育培训、履行社会责任、做好政治安排、营造良好氛围等培养措施,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采用业务知识培训和思想理论教育加示范点、基地考察学习模式,加大对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家、优秀青年企业家、创新型企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实施梁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积极为企业家赴国内知名企业、重点大学和培训机构深造、考察、培训等创造条件,提高企业家培养平台的层次。在“梁平英才”等评选表彰活动中用足经济类名额,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梁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责任感。到2025年,使梁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数量达到7500名。

4.推进教育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教育强区目标,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优化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办学水平,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知识更新工程”,分层分类培训全区中学、小学和幼教教师。面向梁平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行业和民生工程产业,打造高水平“双师型”职教队伍。加快推进梁平教育现代化和均衡化,继续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工程,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名教师团队;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师工作软硬件条件,加快建设一批“梁平名校”,努力提升梁平教育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新增正高级讲师(研究员)5名、重庆市学科名师20名,新培养市级骨干教师50名、区级骨干教师700名;通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师范生毕业生就业、公开招聘、区外调入等方式,补充新教师600名,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100名。

5.推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以医疗惠民为导向,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着眼于提升全区整体医疗质量,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继续实施“名中医工程”,到2025年,引进中医硕士学位以上研究生5-10名,培育市级名中医2名。加强医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通过医疗卫生领域引才“绿色通道”,引进培养一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到2025年,引进医学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120人,每万人城乡居民配备全科医生达到4人,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占比达30%。聚焦医学领军人才、医疗卫生学科带头人、优秀医学青年人才和医疗卫生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实施医学人才培养工程和公共卫生人才提升计划。采取定向培养、重点引进措施,支持梁平优秀中青年医学拔尖人才到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等机构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到重庆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高校进行访学研修。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配齐配足卫生防疫人才队伍,改善卫生防疫条件,提升卫生防疫人员素质。

6.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传承弘扬“工匠精神”,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以培养和引进企业应用型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建设“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为契机,持续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在终身教育和促进就业创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造就梁平技能型劳动大军。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中职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补充,倾力打造梁平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采用项目制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别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企业推进高端技能人才开发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强化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创办社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引进高校设立工学类二级学院或合办现代产业学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工匠”人才。到2025年,梁平新增高技能人才600名,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20名。

7.推进农业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支持,确保每村常年保持1名以上本土人才、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名。完善梁平籍外出创业人才信息库,大力回引梁平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引领创业。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大力培养农业经理人,实现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全覆盖。积极构建“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统筹实施一批农村基层人才项目。到2025年,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300人次,1000名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领域专业人才到基层农村服务。力争实现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2-3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8.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会工作智能化人才队伍库,为创新开展全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健全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其防范和打击犯罪、安全事故防控、群众工作、司法调解、化解矛盾、应急处突、舆论引导等实战能力,到2025年,全区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达到500人。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式,建设适应基层村社工作要求的社区网格管理员、治安巡逻员、安全协管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禁毒社工、社区律师等专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实现每个基层行政村(社区)至少配备1-2名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的优势,加强社会工作新岗位开发,推动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内容从服务社会民生领域向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禁毒戒毒、矫正帮教、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健康养老等领域拓展,到2025年,全区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机构达10 家以上。

9.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时代梁平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培养聚集一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人才。加强梁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突出思想引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养。稳定和壮大梁平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加强对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扶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把握时代脉搏,围绕梁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深入研究,多出精品力作,积极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围绕保护传承梁平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弘扬梁平人文精神,大力培育人文历史研究人才、文旅行业人才和文化艺术表演人才,重点培养梁平“非遗”传承人和各艺术门类特色人物,使一批艺术人才在市内外重要赛事中脱颖而出。

10.推进新就业群体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实施网络电商、快递物流、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平台领域新就业群体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互联网平台相关行业健康发展和人员素质提升。借助全区职业教育中心及专业培训机构师资和场地,组织加强对快递物流行业管理人员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鼓励快递物流人员参加国家物流人才职业资格认证。鼓励支持区职业教育机构开设互联网平台相关专业,拓展新兴领域专业设置,培养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网络直播等互联网平台领域专业人才。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借助长江三峡晒秋节、国际柚博会、明月山民宿消费季等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田园风光、千年古驿道(站)和非遗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引进培养包括旅游规划、景区管理、酒店管理、会展、外语等方面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依托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或借助设置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教育培训资源,加强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及时提升旅游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

四、强化人才引领重点举措

以服务梁平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着力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完善各项服务人才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发展。优化人才供给体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发展壮大预制菜产业人才队伍。

(一)培养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

1.培养引进集成电路、绿色食品、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人才。

发挥项目聚才、平台留才作用,将人才纳入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以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大力引进集聚一批集成电路、新材料、植物栽培、食品加工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靶向引才,以全职/兼职、柔性合作、载体集聚为主要形式,强化集成电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聚焦5G通讯与人工智能领域,鼓励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支持提升平伟电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平伟伏特集成电路封测应用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创新能力,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加快补链成群,建设千亿工业大区,打造创新型人才载体。到2025年,培育创新创业示范团队6至10个,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总量达650人;遴选500名行业领域后备人才。

围绕项目建设需求,发展壮大人才干事创业载体,加快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立足发展梁平数字经济,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集聚培养人才。支持梁平企业继续加大与川渝等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力度,支持鼓励区内龙头企业设立培训机构和教育实践基地,大力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发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主力军作用,引导资金实力较好的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重点企业加强高层次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的人才梯队建设。鼓励支持一批科技型企业自主培养高科技人才开展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新基建,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通讯、移动互联、生物识别等新兴领域,加强梁平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依托重点发展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实体单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绿色食品、营养科学、冷链储藏与运输等重点领域培养和集聚产业人才。积极推进绿色食品链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人才要素一体化流动、人才市场一体化配置、人才服务一体化保障,促进梁平绿色食品产业人才畅通流动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试点,支持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围绕新材料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科技“爆破手”寻访专项,对引进培养的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给予科研经费、团队建设、项目承担、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政策支持。

2.培养引进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等特色产业领域人才。

搭人才平台、建人才链条,助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配套人才链,以人才链促产业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聚集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等特色产业人才资源,推动特色产业补链成群。探索“链长制”“群长制”,建立“专班制”,统筹协调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等特色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具体问题,“一企一策”培育“链主”企业,强化企业人才链全周期服务。加强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等特色产业企业人才链管理,建立人才链风险预警机制,确保人才链完整稳固。实施科技平台倍增计划,把发展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作为重点任务,大力培育引进一批特色产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并引进一批特色产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关键技术、跨领域技术研发、转化应用为重点,组建面向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等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产业研究院。布局建设和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分支)机构。加强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成立通用航空产业研究院。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智能家居企业学院培育力度,积极组建智能家居产业学院。

采取各项引育人才措施,促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积极组织参加“重庆英才计划”评选和“重庆英才大会”,高水平办好“梁平英才大会”,加快培育和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的特色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着力强化智能家居、通用航空、能源等特色产业企业高层次人才选人用人主体地位,坚持“人才+项目”并重,由各特色产业企业自主开展引才活动,采用全职、兼职、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努力引进一批业内领军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来梁平发展。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设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队伍,更好发挥企业家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鼓励企业家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与相关高校合作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院系合作,根据产业和相关企业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进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能力培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切合特色产业实际需要的一线实用人才。加强特色产业企业招工用工宣传,强化特色产业企业用工保障。

强化人才载体建设。发挥重庆智能家居特色产业园等资源优势,重点围绕竹木、金属、高分子等家居材料制造领域,开展家居“个性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打造集材料、传感器、家居制造于一体的西部智能家居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梁平机场优势,大力培育建设集航空器制造、试飞、培训、旅游、科普、物流、公共服务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园;依托梁平通用机场,研究规划航空主体公园建设,建设重庆(梁平)航空研学基地、西部无人机培训中心、航空维修基地和技术认证基地,探索建设航空职业教育基地,培养航空飞行、航空维修、航空管制、通信导航、航空乘务、地勤保障等航空职业人才等。推动天然气精细化工建设,力争在梁平布局建设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精细化工加工基地;开展页岩气关键工程技术试验示范、高效管理模式试验示范和体制机制试验示范,争取将梁平纳入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

3.推动预制菜产业人才集聚发展。

长效化引育急需的梁平预制菜产业高端人才。围绕稻、竹、柚、鸭、豆等特色产业和“一带三园三镇五村”等重点区域,建立健全预制菜产业人才引育机制,完善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着力引育熟悉预制菜原材料生产、质量安全、加工工艺、物流储存等方面标准体系的人才。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大力引育绿色、有机、优质、高效绿色食品行业的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和物流营销人才。大力培育熟悉掌握固色、耐氧化、贮藏、灭菌、包装等技术的工艺人才。大力引进从事预制菜营养科学、风味科学、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等食品科学研究的“高精尖缺”人才,推进新形态、新品类、功能性预制菜的系统性研发。

抓紧为梁平预制菜产业人才搭建研发平台和成长载体。加强与知名农科院、高等院校农学二级单位以及全国预制菜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来梁建立预制菜产业联合研发平台。对通过预制菜企业申报入选的高端人才给予研究经费资助,对获得国家、市级认定的预制菜产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进行扶持。鼓励区内职业学校、技能培训学校增设预制菜相关专业课程,享受技能培训相关政策补贴。发动餐饮协会、预制菜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组织开展预制菜生产、电商直播、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预制菜产业相关职业(工种)技能人才培训,支持建设一批预制菜产学研基地,大力培养梁平预制菜产业工人。到2025年,引进预制菜专家团队5个以上、产业骨干人才200名以上、创新示范团队10个左右,从事预制菜相关行业工作人才总量达1万人,成立预制菜专家工作室(站)5个以上。

(二)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发展。

完善青年人才发展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成长,进一步夯实青年人才工作“塔基”,着力打造青年人才高地。始终坚持把党管青年人才原则贯穿区委人才工作全过程,把青年人才工作置于区委人才工作整体框架中统筹推进。围绕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力推梁平青年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子项。推动青年人才驿站建设及配套措施,持续做好青年人才来梁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等方面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到梁平调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完善事业单位定向招录优秀青年等政策。到2025年,在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占到60%左右,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800名左右研发人员。

分层分类加大培育青年人才力度。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培养对象,为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安排名家进行传帮带,并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前瞻性研究。对重点产业领域青年企业家、优秀青年企业家、创新型企业青年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加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举办青创训练营、青创培训班、“直播带货”系列专题等青创微培训。组建梁平企业导师团,对青年企业家和成长型企业家实施业务专题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开展企业家“传帮带”活动。定期举办青年企业家创业论坛。持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重点群体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和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壮大梁平青年职业技能人才后备军。

出台实施相应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政策、营造环境,吸引青年人才踊跃到梁平创新创业,为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搭梯子、铺路子。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支持建设各类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和孵化基地。鼓励支持高校优秀博士进梁平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项目博士后,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支持博士后研究项目2至3个。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办公场所、小额贷款、场地租金减免、证照审批等方面具体优惠政策,吸引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来梁创新创业,引导支持梁平籍大学生回梁就业创业。让青年人才真正服务于梁平、安家在梁平,引领技术、项目、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快速汇聚,着力提升青年人才自主创新能力。

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为青年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成立梁平优秀青年人才联盟,打造高端青年人才创业园、青年人才就业园等青年人才集聚平台。立足教育、卫生、园区建设等领域发展需求,积极引导青年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推进梁平“农业创业青年人才计划”,落实国家乡村人才定向培养政策,每年招聘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定向医学生等定向培养大学生800名到梁平农村基层各村社创业就业。持续开展“凤还巢”等引才活动,为在外梁平籍青年人才搭建回家平台。加强部门联动,为青年人才提供医院、社区、学校、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满足青年人才成长、教育、就业、医疗等需求,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人才培养“三个工程”。一是实施优秀青年干部培养工程。选派青年干部到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线岗位锻炼,全链条培育乡镇党政后备人才;二是实施乡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以促进乡村特色行业领域发展为导向,培育生产经营、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农业科技等各类人才,重点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乡村工匠”;三是实施乡村绿色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遴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重点培养,聚焦绿色农业领军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索培养绿色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快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实施乡贤引育计划,完善返乡人才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统筹各类人才服务乡村。贯彻实施“神农英才”计划。完善乡村人才智库,挖掘在外优秀人才信息,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定期发布乡村就业创业机会清单、投资项目清单、返乡考察计划等,对重大技术难题、重点产业需求,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精准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分级分类建立乡村英才库,完善乡村英才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安居出行等配套服务政策,吸引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大创业项目资金补贴和担保贷款力度、项目带动本地就业补贴力度、返乡创业项目产品销售奖励力度,激励人才在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完善乡村人才支持政策,加强乡村人才集聚,实施“万名大学生服务乡村”计划,力争2025年前实现每个乡村至少配备1名大学生开展服务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重点政策措施,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培育。着力提升镇村干部综合素质,准确掌握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育好乡村振兴“领头雁”。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招聘“三支一扶”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以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山乡振兴跑出“加速度”。建立乡村人才工作责任制,激发人才服务内生动力,贯通人才流动渠道,不断引进壮大乡村基层人才队伍,既激励本乡“麻雀”盘活存量,也注重引进他乡“凤凰”扩大增量。

(四)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

1.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建设产学研创新平台。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吸引和支持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到梁平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或分支机构。鼓励支持有技术实力的梁平企业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人才载体,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支撑。鼓励支持相关梁平企业积极引进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家居等高技术人才,推动智能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鼓励支持一批科技型企业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和完善已有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法人化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继续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绩效管理和政策扶持,着力引进市内外高端人才来梁发展。到2025年,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获批认定(备案)国家级研发机构2个、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72个、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6个、省(市)部级以上研发分支机构3个,共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5个。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梁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和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及分支机构。重点建设和引进功率半导体院士工作站、四川农大陈学伟专家工作站、电子科大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梁平基地、四川农大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平基地、光电传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乡村振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两站两基地三院”研发机构和分支机构。推进梁平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及省部级研发机构共建企业研发机构,支持梁平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同时,用活璧山高新区梁平协同创新发展园区等发展平台。到2025年,力争入库重庆市科技型企业4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800家,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60家、“专精特新”企业60家、“小巨人”企业10家、“隐形冠军”企业5家、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25家、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建设和引进科技研发、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为在梁科技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创业服务。布局和建设好易智网梁平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电子科大智能光电本科生及研究生(博士、硕士)实践基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博士、硕士)实训基地、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科普基地、星创天地、专家大院等科技服务平台。以创新促创业,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建设好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都梁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集成电路孵化器、高新区科创中心、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集中展示中心、数字经济研发中心等科技创业平台。到2025年,获批认定(备案)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2个、市级及以上科技服务机构80个、星创天地6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7家。

2.加强人才创业平台建设。

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借助梁平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切实依法保护高层次人才在使用、流动、晋升、福利、奖励、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权利,加大落实对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实施以柔性引才为主的引才措施,鼓励高层次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专利、带技术成果来梁创业发展。鼓励、支持、保护人才技术创新活动,加强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与工程转化到商业应用和规模化生产各阶段规则体系建设。开展梁平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元器件测试、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咨询等服务,为人才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便利。

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采用“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建设多元化、网络化、集群化、市场化的梁平众创空间体系。依托梁平高新区资源优势,借助行业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多部门联动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制定实施场地使用、小额贷款、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方面优惠政策,着力推进梁平众创空间建设。紧跟先进地区发展模式,整合线下孵化载体、线上服务平台、创业咨询体系及技术与资本支撑等要素,着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尽可能多的开放创新创业平台。以梁平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加快梁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发展壮大“筑梦众创空间”,为梁平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保姆式公共服务。积极培育“林夕众创空间”“天鹰创客空间”,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梁平中职学校众创空间管理运营模式。充分利用园区现有厂房、社会商业楼宇以及互联网+等物质技术载体,推动“行业龙头+众创”“产业链+众创”“社会资本+众创”等平台建设。

构筑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平台。建立梁平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库,成立“创业培训专家服务团”,加强微型企业创业指导,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项目推荐、信贷融资、开业指导、政策扶持等服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吸引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企业入驻,并提供无租金场地、减免税费和创业指导培训等服务;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和创业成果展,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制定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培训体系,采用“创业+技能”“互联网+”创业培训模式,举办创业名师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公共创业培训活动,加强对梁平各行业人才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到2025年,力争每年培训3万人以上,其中就业创业培训2万人。

3.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市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依托梁平集成电路龙头企业推进封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竹木纤维、木塑复合材料、高端陶瓷、汽车轻量化镁合金、高端医用不锈钢植入材料、光电子和微电子材料等新材料先进技术研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新产品,搭建集科技创新、检验检测、交易集散、创业孵化、就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至2025年,建成国家级、市级创新服务机构分别达2个、20个。构建“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打造再生资源回收新型交易平台,为园区内外企业提供实用便捷的循环经济信息管理服务,激发梁平循环经济市场活力。

加强“智慧人才平台”建设。围绕提升梁平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以“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为目标,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梁平人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一库一平台”,即梁平区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梁平智慧人才管理平台,实现人才政策发布、人才项目申评、人才在线咨询、人才沟通交流等服务功能,构筑一站式、专业化、智慧化的线上“梁平人才之家”,同时为来梁创业发展的各类人才提供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人事档案管理、代办人才引进手续、代办大学生接收手续等服务,满足人才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五)健全完善人才机制。

完善产业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加强梁平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快培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探索创新梁平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的经费投入,开展培训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的主体地位。引导支持企业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支持企业按照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实行协议工资、岗位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激励人才创新发展。

完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认证平台,把评价机制创新作为梁平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序推动覆盖全领域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培育梁平人才竞争新优势。分类推进梁平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方针,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构建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梁平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重在绩效、业内认可和社会认可并举的梁平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创新平台贡献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考核。

完善人才顺畅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梁平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中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人才在不同部门、行业之间合理流动。出台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梁平企业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或来梁创办企业的相关政策,并在项目中试、转化过程中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完善人才挂职锻炼制度,出台鼓励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合理流动的政策。针对梁平企业技术需求出台相应政策,以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引导人才以项目合作、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多种方式带动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向企业流动集聚。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强化梁平人才服务保障,营造高质量发展人才环境,努力用优质高效服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优化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推行英才服务“一卡通”,落实英才“渝快办”,实施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建立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梁平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职称评定、政务、金融、科研、安居、医疗、交通、旅游、子女入学等服务。建立完善梁平各类人才队伍信息库和梁平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增强信息搜寻、资质评价、咨询推荐、职业培训等功能,实现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持续规划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以购房补贴、租金补贴、免费租住等形式为梁平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条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规划纲要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建立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制度,完善区委和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党委分层分类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强化督促落实。

实行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建立人才工作年度考核评议制度,定期跟踪制度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压实镇乡(街道)党委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将人才工作列为镇乡(街道)党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将招才引智列入各级招商任务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评议权重。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根据规划纲要任务目标和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人才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时间进度和责任人,扎实推进全区各项人才工作。

(三)加大资金支持。

建立稳定持续的梁平人才投入增长机制,“十四五”时期,区级财政安排的人才专项经费逐年稳步增长,确保人才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区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切实保证人才经费财政投入总量。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和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市级财政经费支持。加大梁平各类人才专项经费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经费的统筹力度,把握人才经费投入方向,提高人才专项经费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加大人才投入,构建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

(四)营造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加强中央、市委人才工作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定期开展“梁平英才”命名表彰、“首席专家”聘任和“梁平英才大会”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和人才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创新有效做法,形成梁平全社会人人尊重关心人才、人人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舆论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