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228008652038C/2020-00109 [ 发文字号 ] 梁平府发〔2020〕13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政府办公室
[标题]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 成文日期 ] 2020-06-16 [ 发布日期 ] 2020-06-17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9〕3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全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绿色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扶贫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5∶1左右,“三特一品”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二、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一)稳步发展“粮猪菜”保供增收产业。实施粮猪菜稳产保供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推进安胜万亩有机稻、全区10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水稻全产业链精深加工。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打造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稳定大宗蔬菜基地规模,引导产业提档升级,构建保供蔬菜生产体系。

(二)提质发展“柚竹渔”特色效益产业。实施柚竹渔提质增效工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优质梁平柚基地建设,支持合兴镇创建国家产业强镇,鼓励梁平柚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推进梁平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开展低效竹林改造,推进中铁建竹缠绕项目、竹制家具、工艺品及竹笋产品开发,探索竹林下高效复合经营技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优化水产养殖国土空间和生产布局,严控规模产能,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健康养殖,在明达、礼让(川西)、仁贤实施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

(三)因地制宜发展乡土特色高效产业。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要求,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一村一品”乡土特色高效产业。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建成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协调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初加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聚力做优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生态圈,依托张鸭子、奇爽食品等重点农业企业,做优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五)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业提质升级行动,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在百里竹海景区发展竹海生态康养游,在双桂田园景区打造三峡田园风光游,支持蝴蝶谷、滑石寨等全域旅游项目。积极融入智博会、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平台,办好民宿季、晒秋节、柚博会。

(六)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升级。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推进电子商务消费带动产业扶贫。

(七)推动建设智慧农业。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四项”服务。

三、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一)强化区域统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围绕“一带五片”,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

(二)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10个市级贫困村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业企业与贫困村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持续深化社会力量扶贫。

(三)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创建以粮油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梁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率先建设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展示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四)建设“一镇一特”产业强镇。发挥乡镇上连城市、下连村(社区)的纽带作用,建设特色产业强镇。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

(五)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带动。作好村规划,发挥“一村一品”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乡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一)拓展边界,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

(二)拓展领域,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拓展“农业+”功能,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进农业种养融合、产销融合、农文旅康养融合、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三)拓展空间,打造产业融合载体。以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企业、网络平台为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四)拓展渠道,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五、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增长力

(一)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全程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

(二)加快绿色化生产。贯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推行种养循环一体化,大力实施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三)实施品牌化发展。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万石耕春·丰味梁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大力打造梁平米、梁平柚、寿竹笋、龙溪鱼(鳅、鳝)等“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四)提高市场化水平。对接大市场,推动“互联网+流通”。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六、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完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档升级川西渔村苗种繁育基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二)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开展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示范创建活动,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改革试点,深化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扎实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

七、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一)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发展。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鼓励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二)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建立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机制、优化手段,创新推出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拓宽担保物范围。加大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做好乡村产业项目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

(三)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坚持互惠互利,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入乡村产业。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不能侵害农民财产权益。

(四)完善用地保障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五)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重点指导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八、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建立区领导联系乡镇(街道)产业振兴工作机制。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强化督导服务。加强产业振兴考核督导力度,建立激励推动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从事乡村产业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

(三)营造良好氛围。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


附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任务分解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2020年6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重点任务分解

目标

序号

重点任务

具体内容

责任单位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1

稳步发展“粮猪菜”保供增收产业

持续推进安胜万亩有机稻、全区10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水稻全产业链精深加工。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打造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稳定大宗蔬菜基地规模,引导产业提档升级,构建保供蔬菜生产体系。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

2

提质发展“柚竹渔”特色效益产业

加强优质梁平柚基地建设,支持合兴镇创建国家产业强镇,鼓励梁平柚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推进梁平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开展低效竹林改造,推进中铁建竹缠绕项目、竹制家具、工艺品及竹笋产品开发,探索竹林下高效复合经营技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优化水产养殖国土空间和生产布局,严控规模产能,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生态健康养殖,在明达、礼让(川西)、仁贤实施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

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局、区发展改革委

3

因地制宜发展乡土特色高效产业

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要求,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一村一品”乡土特色高效产业。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建成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林业局

4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协调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初加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聚力做优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生态圈,依托张鸭子、奇爽食品等重点农业企业,做优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

5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业提质升级行动,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在百里竹海景区发展竹海生态康养游,在双桂田园景区打造三峡田园风光游,支持蝴蝶谷、滑石寨等全域旅游项目。积极融入智博会、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平台,办好民宿季、晒秋节、柚博会。

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林业局

6

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业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升级。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推进电子商务消费带动产业扶贫。

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委网信办、区经济信息委、区扶贫办、区供销合作社、邮政梁平分公司

7

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实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四大行动,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四项”服务。

区农业农村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商务委、邮政梁平分公司

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1

强化区域统筹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围绕“一带五片”,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农业农村委

2

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

强化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10个市级贫困村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业企业与贫困村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持续深化社会力量扶贫。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商务委、区扶贫办

3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创建以粮油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梁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率先建设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展示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

4

建设“一镇一特”产业强镇

建设特色产业强镇。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

5

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带动

作好村规划。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支持乡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商务委




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1

拓展边界,培育多元融合主体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林业局、区供销合作社

2

拓展领域,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

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种养融合、产销融合、农文旅康养融合、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林业局

3

拓展空间,打造产业融合载体

以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企业、网络平台为载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格局。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林业局

4

拓展渠道,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全面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

增强乡村产业增长力

1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全程标准生产。实现全产业链监管。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

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

2

加快绿色化生产

贯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推行种养循环一体化。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区供销合作社

3

实施品牌化发展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万石耕春•丰味梁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大力打造梁平米、梁平柚、寿竹笋、龙溪鱼(鳅、鳝)等“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

4

提高市场化水平

对接大市场,推动“互联网+流通”。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商务委、区供销合作社

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1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完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档升级川西渔村苗种繁育基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

2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

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开展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示范创建活动,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区委、区妇联

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3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改革试点,深化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扎实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

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林业局、区供销合作社



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1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

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税务局、区扶贫办

2

创新乡村金融服务

建立金融机构重点服务优势主导产业对口联系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和政策性保险补贴支持力度。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建设。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

区金融工作办、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

3

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投入乡村产业。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

4

完善用地保障政策

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司法局、区林业局

5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鼓励返乡下乡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

区人力社保局、区教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1

加强统筹协调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建立区领导联系镇乡(街道)产业振兴工作机制。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区农业农村委

2

强化督导服务

加强产业振兴考核督导力度,建立激励推动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

区农业农村委、梁平国调队

3

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良好环境。

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