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重庆市梁平区百里竹海片区建设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方案
日期:2023-11-2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重庆市梁平区百里竹海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30)》已于近日发布,现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2017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思想指引。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两山”转化路径持续扩宽、成效不断显现,涌现出的许多经典案例得到全市或国家有关部委肯定,明月山·百里竹海“矿山变景区、竹山成金山”经验亮相党的二十大闭幕会并特别报道。为加快推进“两山”转化,在“两化路”上走深走实,将百里竹海片区打造为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标杆工程,特编制本《实施方案》。

二、建设基础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关闭矿山复垦复绿。拥有竹林50万余亩,其中成片竹林35万余亩片区森林覆盖率超过47%“乡村小微湿地+”模式在全国推广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片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龙溪河、七涧河等主要河流常年保持Ⅲ类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88%村民小组的通达通畅率达100%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100%

绿色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片区烟花爆竹产业成功转型发展竹制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柚子、竹子、稻子、豆子等生态农产品规模持续壮大。

“两山”转化机制不断完善。实施“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联营模式,落实关闭厂房再利用并享受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实施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试点,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三、典型案例

全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使得“绿色”成为了片区发展的底色,完成了“靠山吃山”向依靠“绿色旅游”“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实现“护山富山”的华丽转型,涌现三大典型案例。

(一)擦亮生态底色,闯“竹山变金山”的乡村振兴路

百里竹海退出明月山百里竹海全部矿山,取缔烟花爆竹产业,依托禀赋竹资源中国森林氧吧等优势,构建竹生态旅游大格局完善竹生产加工产业体系弘扬传播竹文化,走出了一条由“竹山”变“金山”的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路。

(二)“养”出好水,演绎“小微湿地+”绿色发展新故事。

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乡村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等模式,建成数百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有序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述说了一段因“小微湿地”而起的生态支柱产业新故事。

(三)“大食物观”,引领预制菜原材料绿色供给

“稻子”“柚子”“竹子”“豆子”以及绿色水产养殖技术为基础,实施“千年良田”工程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果蔬、生态渔业标准化发展,为梁平区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保障。

四、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抢抓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机遇,实施好保护绿水青山、培育铸就金山银山、保障“两山”转化三大任务,聚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将百里竹海片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样板,全面推进美丽梁平建设。

五、规划范围

竹山镇、屏锦镇、袁驿镇、聚奎镇、礼让镇、明达镇、龙门镇、虎城镇、七星镇、龙胜乡,幅员面积571平方千米。

六、规划目标

2024年,成功获得重庆市“两山”基地命名。2025年,力争获得国家“两山”基地命名。到2027年,形成百里竹海片区特色转化模式和有效转化路径。到2030年,发挥百里竹海“两山”转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着力点,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七、规划任务

坚决守护绿水青山,推动自然生态资本保值增值。强化百里竹海片区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加强森林、湿地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综合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推进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百里竹海核心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构建片区生态旅游大格局;延伸竹产业链,拓展竹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小微湿地”产业向纵深发展;提升片区预制菜原材料保供基地能级。推进传统农业、旅游业、工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升级。

打造特色生态品牌,推动生态惠民利民落地见效。共创“大竹海”文旅品牌,打好“三峡牌、人文牌、乡村牌”。发扬“竹文化”等传承竹海优秀文化,建设“两山”文化载体。推行低碳出行、“以竹代塑”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探索双向转化机制,持续释放“两山”转化红利。健全绿水青山保护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交易、建设人才保障等金山银山转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探索“两山”反哺机制。

八、工程项目

围绕厚植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夯实“两山”转化三篇文章,制定62个重点项目

九、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级领导小组,各乡镇将“两山”建设列入日常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区镇两级协调配合。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两山”评价考核机制,实施督查通报和奖惩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将“两山”建设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安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健全市场化投入机制。

强化人才培育。健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持续回引本土人才。

注重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运用新老媒体宣传“两山”理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