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区政府印发了《重庆市梁平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方案》(梁平府发〔2024〕4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便于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政策内容,对政策内容作出如下解读:
一、编制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市第六次党代会将“深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大力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作为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梁平城市更新提升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的通知》(渝府〔2022〕31号),并结合梁平实际编制了《重庆市梁平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方案》,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二、编制过程
《行动方案》编制历经前期研究、现场调研、起草、征求意见、专家论证、衔接审查、合法性审核等程序。在《行动方案》起草过程中,多次组织召开方案讨论会,20余个单位参与《行动方案》初稿讨论,多次征求区级相关部门意见,并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意见。针对多方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广泛吸纳,确保《行动方案》编制科学性、实效性。
三、主要内容
《重庆市梁平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方案》全文共11个版块。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生态、城市人文、城市韧性等方面详细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梁平城市更新提升的重点。
(一)总体目标。依托梁平固有的良好自然、生态条件,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为目标,聚焦建设生态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双50”重庆郊区新城,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到2025年,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二)重点工作。
一是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强调规划战略引领,加快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推动璧山-梁平对口协同发展,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城市空间结构,加强空间用途管制,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强规划管理,构建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规划管控制度。
二是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凸显湿地城市特色。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打造城市窗口,突出“湿地城市”风貌;强化“精致宜居”理念,提升建设品质;打造“建造强区”,建立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巩固传统优势建筑产业,提升建造规模能级,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响“梁平建造”品牌。
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美丽宜居家园。突出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健全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城市环卫水平、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四是提升城市交通水平,推进交通强区建设。构建“七高五铁三机场两港口两国道六省道”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打造“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民生化”的铁公水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构建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推进城区路网建设和更新改造,推动交通缓堵促畅,提高公交、停车设施和交通管理等服务水平。
五是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持续增强发展动力。突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补链成群,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优化产业协同布局,立足“232”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集成电路、预制菜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家居、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产业,构建“三区五中心九平台”预制菜产业生态。
六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突出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体育建设,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七是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以双桂湖等水系为重点,保护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山清、水秀、城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八是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彰显多元文化内涵。突出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重庆人文精神,全面增强重庆人文魅力与城市吸引力。
九是提升城市韧性水平,筑牢生命安全防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强化风险防控,提升应急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是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责任落实、体制机制、资金保障、考核问责等内容。
(三)实施成效。
一是生态宜居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开发强度、组团规模、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达到95万平方米,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实现100%,城市住房供应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
二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区新建成道路20公里,城区城市道路达到200公里、新建山城步道30公里,全区5G基站数量达到2000个。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化。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初步构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以上,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建设市级绿色示范社区5个以上,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开展市级和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
四是安全韧性能力稳步增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消防、人防、基础设施等方面韧性不断增强,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每十万人拥有消防救援站达到0.56个,新建防空地下室6级以上人员掩蔽工程占比不低于7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7.5%。
五是智慧城市特征日益明显。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达到16所,“智慧医院”达到3家,智能产业补链成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2%,奋力打造“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
六是城市人文魅力不断彰显。城市更加人性化、人文化,更加优美和富有特色,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1.05册,区级公共文化场馆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10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