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于近日发布,现解读如下:
一、背景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实施“两步走”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谋划重庆市梁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全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智力支持,是全区人民融入“一区两群”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有关要求,依据《重庆市梁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重庆市梁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等规划精神,编制《重庆市梁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二、篇章结构
《规划》共四篇组成,第一篇发展环境,主要是“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十四五”发展形势,第二篇总体思路,主要是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第三篇主要任务,第四篇保障措施,共2.3万余字。
三、目标定位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发展规范、水平一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教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新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现代化教育强区,建成重庆市基础教育强区。
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更全面的优质教育,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推动梁平成为学习型城市、人力资源强区和人才强区,助力梁平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四、发展指标
在研究现代化教育强区、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等现有教育高质量体系、全区学龄人口的基础上,与《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充分衔接,坚持可监测、可统计、可评估、可考核的原则,确定了5大类15项规划指标(预期性12项、约束性3项),已纳入《梁平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约束性指标有1项。明确提出,到202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2%、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4.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5%、人均受教育年限11.2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20%。
五、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9项主要任务,分别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办好思政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活动育人,强化学校体育美育,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强化劳动教育;全面推进家校共育,组建川渝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联盟,启动全国劳动教育试验区建设;打造特色办学文化品牌。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普惠优质安全发展学前教育,探索幼教集团化办学,力争2021年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力争2023年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多样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引导高中毕业生优质合理分流;融合发展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共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资源中心;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着力提升基础教育科研水平,力争独立设置教研机构。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共建“产学研用”共同体,实施中职学校改扩建,布局建设职教产业园,引进市内外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梁平区共建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共建一批科研院所、科研机构或孵化平台。
构建终身教育制度体系。协调各类继续教育机构,扩大终身教育资源供给,形成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立终身教育成果互认体系,构建终身教育制度体系;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力争创建成人开放大学。
提升教育发展基础能力。优化教育结构布局,统筹规划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撤并,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与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力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着力乡镇学校功能提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教师周转宿舍、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教育建设行动,将部分乡镇作为先行示范地,大力支持重点帮扶乡镇,补齐教育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全面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大力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优化队伍结构,补充新教师600名,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和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100名;提升教师能力,推进“国培计划”,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工程;加强干部培养,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引进高层次教师人才,推进“县管校聘”。
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发展智慧教育新基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教育”新常态,预计投入资金1.6亿元,力争建成16所“智慧校园”,优化智慧教育资源供给,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化网络数据安全。
推动教育合作交流。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一体化发展,启动和实施教育交流合作建设工程,深化一区两群对口帮扶,共建共享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深入实施“领雁工程”,建立教育引进人才机制,推动省际间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共建明月山双城教育发展体。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