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怀版 政务新媒体矩阵
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归档)

柏家镇三新村 抓脱贫产业富村民 强基础设施美环境

日期: 2020-04-28
字体:

近日,记者漫步于柏家镇三新村的田间地头,看见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昔日破旧的土屋,变身整洁的农家小楼;泥泞的村道路,变成了平整的乡村公路;一座座荒山,已变身郁郁葱葱的扶贫产业基地……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4年,柏家镇三新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等原因,被评为了“市级贫困村”。如今,三新村家家户户有了产业,家门口有了水泥路,村民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帮扶。”柏家镇三新村第一书记张玉良告诉记者,去年来,三新村继续从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你看,这是我们村新兴的产业——麻竹。”在三新村五组,顺着张玉良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山坡上,一株株翠绿的外形像竹叶的植物,在微风中摇曳。

张玉良介绍,麻竹经济价值极高,竹材坚韧,有弹性,可作建筑、家具、工艺品等材料;麻竹竹笋甜美,可供烹调炒食,也可制笋干和清水罐头;笋壳可造纸,竹叶可用于制作笠帽及包棕子等,可以说浑身是宝。

去年4月,三新村不断壮大扶贫产业,流转土地统一栽种麻竹400多亩,其中,村集体经济出资栽种麻竹200亩,并委托当地种植大户进行统一管护,预计今年6月至10月可产笋。村集体经济种植的麻竹收益会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采取保底收购,并按比例进行分红,收益分红的70%用于帮扶贫困户,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提高贫困村民收益,巩固脱贫成效。

“我们对麻竹充满了希望,家里种了1亩多。”村民蒋英颇告诉记者,麻竹投产快、产量高,只需要两三年,亩产可达到2500公斤左右。“麻竹成本低,种苗、栽植和管理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管理也方便,到时,麻竹就成为我们的‘摇钱树’啦!”蒋英颇爽朗的声音,在田地头格外响亮。

同时,在西瓜种植大户李兴平的带领下,该村的西瓜产业也已成为重要支撑产业。目前,全村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余亩,69户贫困户全部因种植西瓜脱贫。

配合产业发展,三新村基础设施也全面推进。

记者在三清村二组看到,脱贫户王万音和丈夫正拿着扫帚清扫水泥路上的残枝。这条新修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他家院坝。

“以前家门口是一条土路,一到下雨天道路就是一滩泥。现在方便了,出门就是水泥路,又宽又平整,不管是买肥料,还是卖猪儿,车都能开到屋门口,巴适得很!”王万音开心地说。

如今的三新村,村级道路四通八达,全村95%以上实现了“户户通”,正是这一条条蜿蜒的村级道路,拉近了三新村和外界的距离,更连通了村民致富的路。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新村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该村贫困户万兴亮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新房子不仅交通方便,住着也非常安全,各方面比以前舒适的多,还有独立的卫生间。”万兴亮告诉记者,他家以前的房屋在山坳里,不仅交通不便,还非常破旧,一刮风下雨就担心漏水,住在里面心惊胆战。村里得知他家的情况后,为他申请了D级危房改造指标,修建了新房。

“去年,三新村完成D级危房改造10余户,全部实现通电通水,配齐厨房厕所,解决了该村住房难问题。”张玉良说,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去年,三新村种植行道树、湾落树,打造村庄绿化示范点;配置图书室、休闲广场、院坝停车场等;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完成100余户农户卫生厕所改造,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雨天不湿鞋,饮水方便,门口路灯安好了,生活跟城里没两样。明年春天再来,我们村一定会更加美丽!”张玉良笑着说,今年,三新村将继续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增收难、住房难的问题,因地制宜,继续壮大扶贫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渠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