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梁平> 非遗项目

梁平竹帘

日期:2024-02-06

梁平竹帘,又称梁山竹帘,汉族民间手工艺品,竹帘画的一种。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录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加上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 而梁平竹帘的工艺制作历史已逾千年。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梁平竹帘工艺的制作历史已上千年,据记载,在北宋时期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四方,人称“天下第一帘”。它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表现手法,制作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工艺精细,外观典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味,《辞海》记载:"竹帘画,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加上画的工艺品,产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

据《梁山县志》上记载:“竹木羽毛之属,必它处所无及”,可以“征诸宋史”。重庆梁平能够成为著名的竹帘画产地,因这里处于长江三峡北岸,盛产各种竹子,适宜劈细篾丝的很多。 明代,四川梁山人就在粗线竹帘上直接用漆绘上各种吉祥图案供室内外(所谓室外即作窗帘)悬挂。

清代,画家方炳南开始运用具有传统的国画技法,在细丝竹帘上画出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也可以写上书法作品,并成为陈设,又做成多种样式,如:中堂、琴挑(细长)、斗方、横幅、四条屏、屏风画等等。

竹帘画挂在窗户上,既无碍通风通气,又便于外窥,而在外面还不能看见室内活动。有的画蓝天白云,意境甚高远。

《梁平县志》记载:“竹,栩毛之属,必他处所无及,征诸宋史,则尝贡锦”。由此可见,曾作为“贡锦”奉献皇帝的竹帘,它的制作历史早于宋代。光绪年间发展了油漆彩绘的画帘,这种画帘,是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而成,然后在帘子的幅面上画山水、人物等国画,成为精美的壁饰和窗帘。 抗战期间,美苏盟国均有驻梁山(即梁平)军用机场的空勤人员,他们对竹帘工艺品大为欣赏,纷纷带回本国馈赠亲友,使梁山竹帘远渡重洋。

1954年,国家把艺人组织起来,建立了竹帘生产小组。1956年,改生产小组为生产合作社。

1957年,竹帘艺人段嗣光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艺人代表大会。1958年,国家轻工部拨专款建竹帘厂,重建厂房车间和竹子生产基地,艺人增至百余人,竹帘品种达二十多个,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景况。1959年,竹帘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承制巨幅竹帘窗帘,朱德元帅见后,称它为“新中国的一大成就”。

六十年代中期,特别是“文革”期间,受“破四旧”的影响,竹帘生产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状况。直到1975年,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又将竹帘作为礼品,携往大洋彼岸。1980年,梁平工艺竹帘厂再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承制了五幅大型竹丝窗帘装饰品,中外人士流连于此,均赞不绝口。2006年10月下旬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代表重庆参加全国竹文化节的梁平竹帘画《十二金钗》、刺绣竹帘画《熊猫图》在1000多件竹工艺品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金奖。

随着市场的需要,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并将刺绣与绘画有机结合,制作出高档精美的竹帘工艺品,使竹帘工艺这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