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住房保障领域基层政务公开 >规划计划 >年度计划

[ 索引号 ] 11500228MB19586756/2024-0002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住房城乡建委
[ 成文日期 ] 2024-02-01 [ 发布日期 ] 2024-02-01

重庆市梁平区“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梁平区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


重庆市梁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梁平区城市管理局

二〇二二年四月



  


第一篇准确把握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

第一章发展环境………………………………………………1

第二章总体要求………………………………………………6

第二篇着力构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10

第一章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10

第二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12

第三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13

第四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发展…………………………14

第五章推动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16

第三篇系统推进新时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任务…………17

第一章建立畅通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17

第二章构建健康高效水资源系统……………………………22

第三章打造生态园林城市……………………………………27

第四章健全现代能源保障体系………………………………30

第五章提升城市安全韧性……………………………………31

第六章布局新型智慧基础设施建设…………………………36

第七章持续改善生活环境……………………………………41

第四篇健全规划保障措施………………………………………44

第一章加强组织领导…………………………………………44

第二章增强要素保障…………………………………………44

第三章完善政策体系…………………………………………45

第四章强化项目支撑…………………………………………4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重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梁平深度融入国家和市级战略、迎来区域开发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关键保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庆市委、市政府及梁平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依据《梁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梁平区“十四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1-2025年)》。本规划范围为梁平区城市规划建设范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篇 准确把握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紧扣梁平区城市功能定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梁平区“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梁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梁平实现撤县设区阔步新时代、成就新辉煌的五年,梁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城区道路交通、园林绿地、供水排水、能源保障、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各项城市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全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是城市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建成主次干道33条,新增通车里程约30公里。升级改造道路5.7万平方米,完成城区桥梁检测整治12。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梁平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双桂汽车站建成投用,全区新增公交车63台,新增公交线路3条,延伸公交线路2条。慢行系统逐步发展,新增慢行系统道路59.62公里,新增自行车专用道10公里。停车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城区新建176个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位约1.7万个。

二是市政环卫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供水能力稳步提升,全区共完成7个水厂改造,供水管网长度达286公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建成城市雨污管网约631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建成垃圾分类示范街道2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4个、建成有害垃圾暂存站6个,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已基本建成。完成新建公厕58座,有效缓解如厕难问题。新建路灯智能控制平台1套,智能灯杆6套,新建6100余处固定夜景灯饰,消除无灯区”“暗盲区”14处。

三是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园林绿化持续推进,建成开放大河坝公园、奥林匹克公园、赤牛溪公园等城市公园、游园75处,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约362.1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7平方米。城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9天。全区湿地面积超过2.8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32%,森林覆盖率达到47.3%。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黄金河、汝溪河水质达到II类,龙溪河等4条主干河流出境水质稳定达到III类(优)水域功能以上要求。

四是能源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供电设施不断完善,建成110kV双桂新城、35kV新盛变电站,220kV城北、110kV合兴花园变电站。天然气输配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建高都铺增压站,镇龙、两路调压计量站建成投用,新增CNG加气站一座,新建天然气管道约35公里,城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7%

五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建成投用智慧城市两中心一平台,数字城管覆盖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优化升级。集约型数字城管平台,实现市、区两级数据互联连通。智慧城管监督指挥大厅初步建成,并与重庆市公安视频图像管理系统实现共享(172路视频接入)。启动双桂湖智慧体验公园建设。梁平高新区企业上云上平台”400家,智能化改造项目23个。建成香漫林等10个平安小区。成功举办云腾都梁·智造未来数智论坛。

六是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治理、城市堤防治理、病险水库整治、防汛巡防应急道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加快城市消防站和市政消防栓建设,城区消防应急能力不断提升。防震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模扩大。结合民用建筑新建一批人防工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梁平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的关键五年,也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为民服务能力的重要五年,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国家和市级战略规划为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机遇。根据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已赋予梁平区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等功能定位,梁平区作为渝东北与四川接壤最多的区,必须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战略,抢抓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一些新的城市建设增长点,吸引外资入驻,培育新的投资合作增长点。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启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专项工作,梁平将结合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和弱项,实施城市交通、市政环卫、防灾减灾等工程,为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成为促进全区经济有效增长的新领域。梁平区积极共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打造近悦远来的生态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着力建设都梁新区、梁平高新区,推进仁贤街道、金带街道、合兴街道同城化发展,需要城市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

外部环境变化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重庆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深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压力加剧,影响项目实施推进的力度和节奏。

同时,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多短板和制约,基础设施规模质量和覆盖广度仍需提升,区域协调发展与一体化衔接水平有待加强,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还不够充分,“新城建”智慧化水平尚待提高,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田园城市和郊区新城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仍有距离。

总而言之,“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要抢抓机遇、聚焦问题、突出重点,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梁平“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等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梁平地处全市“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以及重庆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的独特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的,统筹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梁平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田园城市和郊区新城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快梁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便利、高质量的生活、生产条件。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性要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需求,不断提高舒适性和便利性,把以人为本、用心建设的理念落实到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发挥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整合市场资源,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好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与恢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建设灰绿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绿色环保意识,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加强污染防治、强化节能减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梁平区城市发展目标统一规划,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并按照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优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新城建”,助推“智慧名城”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让城市运行更聪明、群众生活更智慧。

防控风险,确保安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强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和运营管理,增强城市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传统基础设施成网提效,新型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基本建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环境宜居宜游、城市品质秀外慧中、城市运行安全可靠,基础设施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作用显著增强,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田园城市和郊区新城提供坚强保障。

——畅通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形成五横五纵骨架路网结构,城市路网密度稳步提高,城市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步行环境逐步完善,公交覆盖率明显提高,停车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加快构建,整体上形成畅通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为梁平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提供支撑。

——城市供水排水体系健康高效。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排水系统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基本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基本达到100%。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比例力争达到45%以上。

——绿色空间扩容提质。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绿量持续增加,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清水绿岸治理成效显著,龙溪河流域水质不断提升,绿化缓冲带更加完善,黑臭水体治理完成。

——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安全高效。建设主网坚强、配网可靠、城乡协调、调度灵活、运行经济的智能电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现代化城市天然气系统基本建成,管网设施布局完善、输配能力适应、储气调峰配套,到2025年城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100%

——城市安全保障强劲有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城市防洪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城市防洪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城区的救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水平全面达标,火灾防控能力显著提升。防护体系逐步完善,防灾避难应急能力显著提升,新时代人民防空战备建设和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突破。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通用、智能协同、开放共享水平全面提升。建成梁平区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建成5G基站1500个,智慧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智慧城市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智慧城管效果明显,智慧城市快速健康发展。

——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实施94.7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区域一体化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厕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路灯智能控制率大幅提升,基本完成消除城区暗盲区。

展望至2035年,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根本性转变,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建立起与生态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梁平区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助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篇  着力构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以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好基础支撑。

第一章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

第一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

综合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城市安全等因素,系统编制涵盖城市交通、水系统、能源、环卫、园林绿化、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建设,有序引导项目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统领,科学指导基础设施各子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以项目为抓手制定基础设施近期建设规划,落实责任主体和资金安排。

第二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建设

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创建覆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发展模式,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化发展。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性。整体安排地上地下设施建设,以道路为中心推进城市线性空间一体化。按照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原则,加强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轨道交通等工程的统筹建设与有效衔接,科学实施地下空间分层管控。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管线建设体系化程度和运行水平。

第三节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加快城市路网体系建设,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增强节点交通转换能力和重要路段通行能力。围绕老马路、老街巷等存量道路资源,实施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安全水平,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标准,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巩固城市水体治理成效。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构建“完整社区”“绿色社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全面加快垃圾分类及处置设施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强化基础设施各领域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全面支撑城市发展。

第四节  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

加大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消除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健全管线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鼓励使用管线探测、监测等技术,实施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动城市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完善天然气调峰、应急和安全保障机制。开展城市配电网升级改造,提升电缆化水平,提高电网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全面提升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二章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第一节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增强基础设施体系的整体性、融合性,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深度融入双城经济圈,协同周边区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谋划达州-开州-万州-梁平-达州城际铁路环线,完善环明月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大竹五峰山-梁平百里竹海快速通道、毗邻乡镇农村联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谋划推动明月山水资源配置工程。主动融入国家及区域骨干交通网络,紧密衔接全市骨干交通网络联,推动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强化梁平南站门户枢纽功能,提速对外大通道建设。

第二节  助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城市基础设施协同性建设

坚持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共建多功能、组团式、集约型紧凑发展的生态城镇布局。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山水城市。加强跨区域流域自然生态保护管控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推进河流及湖库两岸全面绿化。加强与万州区基础设施衔接,积极共建长垫梁绿色经济走廊。

第三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示范引领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围绕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城市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高品质宜居新范例。高水平打造双桂新城、梁平高新区等重点区域,积极谋划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系统推进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扎实做好城市建筑高度、密度分区,保护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边坡线。推进城市建筑软硬件改造,有机更新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

第三章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

第一节  推进出行环境便捷畅通

从人民实际出行需求出发,科学配置道路、公交、慢行、停车等交通资源,提升城市交通网络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城市路网运行提质,优化完善城市路网,持续推进路网更新,加快构建现代化城市路网体系。基础设施管理提效,紧密围绕“功能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公交提能提质、管理挖潜增效”四大板块,全力推动道路“成网”、管理“联网”,不断推进“建治改管”综合治堵,加快推进城区交通缓堵促畅。

第二节  加强生活基础配套保障

从人民实际生活需求出发,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升城市供水、燃气、供电、照明、通信等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行城市供水全过程风险管控,提升用户龙头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提高城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组织实施老旧天然气管网设施改造更新。适度超前建设城市配电网,满足城市建设和终端领域电能替代导致的电力负荷增长需求。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性照明设施,提高城市照明精细化、标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第四章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发展

第一节  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携手川渝毗邻七区县,共同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板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守好山、治好水、育好林、管好田、净好湖、护好草,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统筹城市水系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通风廊道系统建设,建设蓝绿统筹、灰绿融合、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加强成渝地区共享的山水林资源的生态保护,重点依托明月山,共建绿色基底、区域廊道。保护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重要城市生态空间,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促进园林绿化协调发展,提高城区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促进城区优化升级。

第二节  形成健康高效的城市水循环

推进城市水系统体系化建设,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统筹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水资源涵养、蓄积、净化能力,增加城市内自然蓄水空间。强化污水再生利用,推动再生水就近利用、生态利用、循环利用。加大雨水收集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强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能力。推行城市用水的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城市用水排水再生处理水系生态补水城市用水”城市水循环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利用。

第三节  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完善自行车、步行通道设施,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用水效率,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增强电网分布式清洁能源接纳能力。积极发展绿色照明,加快城市照明节能改造,科学规划建设景观照明。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第四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工业化

按照“分区推进、逐步推广”的原则,以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推动全区有条件的道路、桥梁、隧道、人行天桥、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有效缩短施工周期,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等龙头企业,加快形成项目带动产业、产业支撑项目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五章  推动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第一节  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突出新型网络、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转型促进、融合应用、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进程。加快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充分运用“新基建”发展成果,面向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系统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节  实施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部署融合基础设施,深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及多场景应用。积极推进全区智慧排水系统、智能交通、智慧停车、智慧供水、智慧排水、智慧管网、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以“数字+”“互联网+”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赋能。

第三节  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以“业务全覆盖”和“过程全监管”为要求,打造“集约化、规范化、可视化”城市管理大数据云平台,连接道路交通、水电气系统、园林等各类基础设施全要素信息,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数据的全面掌握、动态掌控及决策分析,掌握城市运行内在规律和特征,创新数据治理,提供城市“智”理良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管理事项“一网统管”。


第三篇  系统推进新时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任务

以实现区域交通畅通高效、城市给水排水体系健康高效、绿色空间扩容提质、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安全高效、城市安全保障强劲有力、“新城建”助推转型、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为路径,引导多领域多行业齐头并进,协同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建立畅通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

第一节  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建设

加快城区骨干道路网建设。根据总体城市布局,加快推进城区骨架路网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的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加快推进都梁大道、高新大道、知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加快形成“五横五纵”骨架路网。在现有城市道路网络基础上,继续推进双桂新城西北片区名柚大道(枫叶学校至竹海大道段)、湖光路等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着力规划建设与仁贤、金带、合兴街道衔接紧密的城市路网,加快推进高新大道至仁贤、金带旅游环线等道路建设,加快建设融城通道,支撑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空间格局的构建。

完善片区支路网建设。完善片区次支路网,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路网布局理念,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加密城区道路网,增强城区路网可达性。加快建设双桂新城西南片区名柚大道(湖鸣路至都梁大道段)、湖滨路、净湖路、湖寿路、湖泽路、一支路、二支路、三支路等道路建设。推进梁平高新区都梁大道北延伸段、丹桂大道北延伸段、知德大道北段、松竹路(创新大道至安福路)、竹简路等道路建设。改善梁山老城区居住区道路系统,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强改造配套道路贯通工程,协调老城区对外交通,建设完善对外通道,缓解老城区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矛盾。优化内部路网系统,整治交通瓶颈节点,结合社区微更新,疏解区内交通。

完善城市交通枢纽建设。继续完善梁平南站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铁、地面公交、公路长途客运、社会车辆的无缝衔接,重要枢纽节点之间高效互联,实现客运全面“零换乘”、重要货运枢纽“零换装”。


专栏一  城市道路重点建设项目

都梁大道、高新大道、双桂城区二期西南片区名柚大道(湖鸣路至都梁大道段)、湖泽路、一支路、二支路、三支路、湖滨路、湖鸣路(福德大道至名柚大道段)、湖寿路、净湖路(湖鸣路至湖泽路段)、双桂城区二期西北片区名柚大道(枫叶学校至竹海大道段)、湖淼路(福德大道至湖光路段)、湖光路(净湖路至竹海大道段)、鸿湖路(湖光路至竹海大道段)、高新大道及创新大道延伸至仁贤街道二环路、都梁大道北延伸段、丹桂大道北延伸段、知德大道北段、松竹路(创新大道至安福路)、竹简路、仁贤街道场镇道路油化、合兴街道李子园产业路、金带街道旅游环线。

第二节  完善城市公交设施建设

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扩大公交线网覆盖范围,有序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分区域、按功能优化线网结构,形成干支结合、层级分明、功能清晰的公交网络。以梁平主要骨架路网机场路、迎宾路、竹海大道等作为交通走廊,构建东西向公共交通骨架网络,强化城区老城片区、双桂新区以及高新区之间的快速联系,满足城区日常通勤和旅游服务。与城区开发建设同步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路,对新建城区加快公交线路的覆盖,对老城区实载率较低的线路进行整合,形成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公交网络体系。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机动化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完善城市公交线网结构,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无缝对接城乡、城际公交以及长途客运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公交站点建设,改善接驳换乘条件。充分发挥枢纽站场锚固公交线网的作用,满足老百姓便捷换乘的需求。完善梁平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城市公交与铁路、长途客运、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实现公共交通出行乘客零距离换乘。加快双桂汽车站投入使用进程,满足新城城市公交之间以及城区与乡镇之间的旅客运输和换乘需求,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优先保证场站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交首末站、公交停保场、公交换乘站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公交站场综合开发,对有条件的公交站场实施综合开发,挖掘公交站场发展潜力,提升土地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公交站场自身造血能力。

科学配置公交运力,不断增加运力规模。综合考虑各公交线路的客流特点、功能性质以及道路运行情况,合理配置公交车型,有效发挥线路效益。科学调度公交运力,推进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建设,灵活采用区间车、大站快车、单向快车、定时发车等调度方式,匹配多样化的公交出行需求。至2025年,中心城区50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98%

专栏二  地面公交重点建设项目

新建高新区双桂汽车站,占地面积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设3个枢纽站、8个首末站,改造5个公交港湾式停靠站,投入35辆电动公交车辆。

第三节  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加快构建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网络体系。加快建设慢行步道,利用步道串联梁平区旅游资源,塑造生态、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积极推进老城便民康体圈步道、梁平都市智慧圈步道建设。完善自行车专用道,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依托梁平区旅游资源,融入生态、旅游、人文等元素,发展具有生态旅游特色的自行车交通。补足立体过街设施,重点围绕学校、交通枢纽、医院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完善立体过街设施布局,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性、连续性。

专栏三  慢行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建老城便民康体圈步道,长度9公里。新建梁平都市智慧圈步道,长度8公里。

第四节  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

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深入挖潜、统筹配置停车资源,按照配建为主、公共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配建停车场建设,合理划设占道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大力推动配建停车场和专业公共停车场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等城市建设计划,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加快推进区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地下停车库、应急培训中心公共停车场、西大实中公共停车场等停车场建设。加快推进城区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及建设,在停车缺口大、矛盾突出的区域及新城开发建设区域,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加快推进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新建停车泊位不低于10%比例配建充电设施。

提升停车经营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智慧智能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资源摸底调查,构建数据库,加快推进智慧停车等相关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智慧管理,推进公共停车资源在夜间、节假日期间错时共享,提高停车资源使用率。全面推广应用电子收费系统,加快推行基于公交卡、支付宝、微信等多种形式、便民利民的电子支付手段。推进开展停车规范经营,按照设施完善、设备齐全、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标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临时经营性停车场经营服务水平。积极拓宽停车场建设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专栏四  停车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西大实中公共停车场、合兴停车场、原中医院公共停车场、仁贤农贸市场公共停车场、双桂幼儿园迁建停车场、高新产业园-高新区绿色食品孵化园公共停车场项目、福德学校停车场、重庆市梁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停车场项目、高新产业园-科创中心公共停车场。

第二章  构建健康高效水资源系统

第一节  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加快水源地建设。构建以龙象寺水库、盐井口水库、蓼叶水库、沙坝水库、大河坝水库等供水水源为主,多水源互补的互联互通供水格局,形成系统完备的城市水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龙象寺水库建设,作为盐井河水厂、大井水厂供水水源,切实保障城市供水需求。加快应急水源建设,将左柏水库作为中心城区城市供水的应急水源。强化水源地保护管理,划定水源保护区,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

加快推进水厂规划建设。完善供水厂建设工程,新建梁平双桂水厂,扩建盐井河水厂。远期改扩建沙坝水厂、大河坝水厂、大井水厂。实施加压泵站、调节池的规划建设工程,提升供水能力。强化供水水质管控措施,完善供水水质督察制度,健全水质监测体系。至2025年底,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

加快推进输配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水库河湖水系联通工程建设,推进盐井口水库至滑石水库、左柏水库至三龙水库、朝阳水库至新胜水库河湖水系联通工程,推进各主要水源地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水源地至水厂原水管道工程建设,沙坝水库至大井水厂、盐井口水库至盐井河水厂、蓼叶水库至大井水厂及盐井河水厂、龙象寺水库至大井水厂及盐井河水厂等原水管道工程建设,保证城区供水需求。推进梁山城区老化管道、漏损管道等问题管道改造。加快推进双桂新城片区、高新区拓展区配套供水管网建设,推进一环路供水管道工程建设,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加快推进金带、合兴和仁贤街道供水管道连通工程,沿道路形成环状配水管网系统,提高供水可靠性。至2025年底,新建及改建输配水管网共计约392公里。

专栏五  城市供水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供水项目:新建梁平区龙象寺水库,拟在合兴街道新建一座中型重点水源水库工程,总库容3269m3,年供水量3560m3(其中城市供水3420m3,农业供水140m3)。扩建盐井河水厂,二期规模4.5m3/d,新建配水管网10公里。新建双桂水厂,设计总供水规模2.0m3/d,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取水管网、净水处理设施、配水管网等。

管道建设:新建沙坝水库至大井水厂、盐井口水库至盐井河水厂、蓼叶水库至大井水厂、龙象寺水库至大井水厂、大井水厂至盐井河水厂、盐井河水厂至龙象寺水库等原水管道工程77公里。盐井口水库至滑石水库、柏水库至三龙水库、朝阳水库至新胜水库等河湖水系联通工程131公里。新建梁平城市供水管网115.33公里。梁平城区旧网改造25公里。金带街道、合兴街道、仁贤街道及一环路供水管道工程约44公里。

第二节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完善排水管网规划建设。充分利用河塘水库等自然调储空间和竖向条件,依靠自然力量排水的前提下,加快雨污合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科学分析城市建成区历年内涝点分布情况,重点加强梁山老城区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及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结合都梁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新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区三级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完善城区排水管网系统,改善老城市容市貌。至2025年底,新建及改建雨水管网约150公里。

完善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加大雨水管道敷设密度,提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对城市易积水点的雨水口和排水管(渠)进行改造,不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采取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巩固完善城市内河水系治理成果。推进城镇内涝防治预警系统建设。

第三节  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完善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都梁新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出水水质标准达到一级A标。实施双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文峰塔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梁平高新区休闲食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梁平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2025年底,新建及扩建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规模约11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完善污水管网规划建设。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加大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体系,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双桂新城龙湖路、玉湖路、碧湖支路、湖晓路、鸿湖路等雨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梁平高新区产业园配套雨污管网、电力、通信、燃气、消防、道路及绿化项目。新建大河河、小沙河、白沙河流域机场北段、火车北站一二三级污水管网。实施合兴街道、仁贤街道污水管网工程。至2025年底,新增污水管网约257公里,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基本全覆盖,城市污水实现应收尽收。

健全和完善老城区雨污分流功能。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和收集,加快实施雨污合流改造。完成老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东池巷片区二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红中、一中片区二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石马支沟片区二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白沙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土桥、时代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等。完成老城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加快实施石马社区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梁山路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西城路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等,缓解老城区雨污收集与处理压力。

加强再生水利用。推进城区有条件污水厂配套建设再生水系统,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在全区生态住宅小区逐步推行中水回用技术,实现水质的高质高用,低质低用。至2025年底,力争城区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5%以上。


专栏六  排水、污水及污水处理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城区雨污管网分流工程:东池巷片区二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红中、一中片区二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石马支沟片区二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白沙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土桥、时代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机场路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大众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合兴街道雨污分流管网项目。仁贤街道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项目。

城区缺失管网工程:清都、八角片区,大福村、迎水村、上八村、时代村,梁平城区缺失管网存量管网清淤检测修复工程。

三级管网雨污分流工程:红十字会医院、大河坝水库片区、梁平中学片区、正龙小区片区、武装部后侧片区、兴隆村村委会片区、皇家宝贝幼儿园片区、机动车检测站片区、胡鸭子片区、乐民巷片区、石马社区、石马路片区、梁山路片、西城路片区、机场路片区、扈家巷片区、人民北路片区、人民东路片区、南园巷片区、北池社区片区、红中片区、核桃湾片区、大河坝片区、大众社区片区、谢家湾片、衡器社片区三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雨污管网及附属设施工程:龙湖路、碧湖支路(龙湖路至知德大道段)、湖晓路(原双桂支路)、湖寿路(名柚大道至都梁大道段)、净湖路(湖寿路至湖鸣路段)、湖鸣路(名柚大道至都梁大道段)、鸿湖路(湖光路至竹海大道段)。梁平高新区产业园配套雨污管网、电力、通信、燃气、消防、道路及绿化项目。

污水处理厂工程:梁平高新区休闲食品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梁平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双桂污水处理厂回购及扩建项目、文峰塔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都梁新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梁平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

第四节  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

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强化污泥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置技术路线,对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推广将生活污泥焚烧灰渣作为建材原料加以利用,鼓励采用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等方式处理污泥,经过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满足相关标准后,用于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抚育、园林绿化和农业利用。至2025年末,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基本达到100%

第五节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及修复,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提升水源涵养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实施双桂新区二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推进试点示范。加快推进龙溪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双桂湖、稻田湿地、坑塘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修复。推广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推进湿地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及渗透比例。把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规划条件和项目审查环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至2025年,力争城市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和标准。

第三章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第一节  塑造高质量绿色空间

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强化公园品质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等为抓手,完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赤牛溪湿地公园、千明河、窝子溪、赤牛城金城寨文化遗址公园等公园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园整体景观面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湿地公园建设步伐,完善双桂湖湿地生态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环湖小微湿地群约1400亩、小微湿地宣传教育中心、鸟类保护栖息地1800亩。加快建设城市湿地连绵体,建成窝子溪、小沙河、白沙河等5个城市河流湿地公园,修复河流湿地生态50平方公里,建设万石耕春、月畔湾等8处湿地公园景观,建设龙洞河、龙凤河、大河河、牛头寨河、肖家沟河、七里沟河6个湿地保护小区,不断提升湿地率和湿地保护率。至2025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优化城市绿化网络。加快推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打造绿色人居环境,优化利用城区湖、河、公园、湿地等特色空间,提档升级现有绿地空间,实施沿河、沿主干道绿化美化工程,塑造一批带状景观。构建城市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加强城市山体、岸线、高压走廊、城市组团隔离带、城乡结合部生态廊道划定和建设,有计划实施景观大道、防护绿地及单位配套绿地建设等。加快推进千明河绿化工程、乡村小微湿地(含双桂湖)、高新区窝子溪湿地公园河道两侧绿地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仁贤、合兴、金带街道综合治理提档升级工程。

专栏七  城市园林绿化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公园建设项目: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赤牛溪湿地公园续建及品质提升项目、赤牛城金城寨文化遗址公园、千明黄梨生态建设工程(万石楼)、合兴街道休闲公园建设、乡村小微湿地(含双桂湖)建设、梁平高新区河道湿地公园工程。

道路绿化工程:梁平高新区绿化提升工程、都梁大道绿化工程

片区环境治理工程:梁平高新区环境设施提升工程、重庆开元化工有限公司原址场地污染土壤治理项目,仁贤、合兴、金带街道综合治理提档升级工程,仁贤街道农贸市场改建工程。

第二节  着力打造“清水绿岸”

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摸底调查,制定“一河一策”方案。推动龙溪河、新盛河、铜钵河、汝溪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强化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确保全区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向好。至2025年底,龙溪河流域水质不断提升,绿化缓冲带更加完善。

推进“黑臭水体”河段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实施小沙河喜鹊河段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包括喜鹊河山洪沟治理(底泥治理)建设工程、喜鹊河截污干管建设工程、垃圾清运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

专栏八  城市“清水绿岸”重点建设项目

长江大保护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项目、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亚行贷款项目、龙溪河源头绿色发展示范项目。


第四章  健全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电力设施建设

加快供电设施建设。新建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1座、110千伏盐河(智慧小镇)变电站1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25千伏变电站1座,全面建成分层分区运行的智能化电网结构。全面推广建设三型两网的电网架构,向用户提供更安全、智慧、经济、便捷的综合能源服务,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完善电网管线建设。建设安全可靠、分层分区、结构合理、运行经济、发展适应性好的电网,建立健全安全、高效的电力输配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市电网建设,合理布局送电通道,新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改造老旧线路,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电网安全可靠性。加快推进高新区新征地电力线路改迁,推进亿联智慧小镇配电工程建设。加强高压走廊控制,在各级规划中全面落实走廊的走向和宽度要求,架空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规划要求,沿道路以及绿化带架设。

专栏九  城市电力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梁平高新区新征地电力线路仟改工程、亿联智慧小镇配电工程、11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1座、110千伏盐河(智慧小镇)变电站1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座。

第二节  完善天然气设施建设

完善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保障城市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完善燃气供应系统。提升储气调峰能力,新建仁贤岔路口LNG气化站、LNG加气站合建站,储气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新建两路LNG储配站,储气调峰能力达22.5万立方米/d;新建梁平高新区(仁贤)、合兴LNG加气站2座,日加气规模达3.5万立方米以上,解决大型运输车辆的用气需求。加快研究梁平特大型天然气储备库配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完善天然气输配系统建设。新建内环中压管线及外环次高压管线,内环中压管线途经梁山街道一环路北段高新区双桂街道梁山街道一环路北段最终形成环状,外环次高压管线途经大观镇(安乐村)蟠龙镇合兴街道星桥镇安胜镇仁贤街道金带街道安乐村最终形成环状。推进祥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内环中压管线工程建设。

专栏十  城市燃气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仁贤街道岔路口LNG气化站、LNG加气站合建站;两路LNG气化站。合兴街道中石化-两路调压计量站、外环次高压、内环中压、祥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压管线工程,长度共计约150公里。年产30万吨LNG项目、梁平高新区液化天然气(LNG)高效利用项目。

第五章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第一节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完善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强化自然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山洪防治和初期雨水治理,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推进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对城区白沙河、大沙河及小沙河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龙滩河梁山街道河段河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城区扩展区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对白沙河老城区河段实施分洪、揭盖、饮水和造景四大治理措施,完善龙溪河西部涝区、中部涝区、汝溪河涝区治理建设。建立洪涝灾害数据动态库,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投入,对洪涝易发、人口集中、经济集聚的河段进行堤岸整治和清淤疏浚,通过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治理、城市堤防治理、病险水库整治以及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等工程,完善梁平区防洪减灾体系,切实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专栏十一  城市防洪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推进梁平区城区拓展区河段,城区白沙河、大河河及小沙河河道,汝溪河支流蟠龙河,龙滩河梁山街道河段,七涧河聚奎镇河段综合治理,溪河支流回龙河综合治理工程,龙溪河支流龙台沟及碗厂沟和林镇段,汝溪河支流福山河及瞿子沟河等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共计约71公里。建立洪涝灾害在线监测、预警设置动态数据库。梁平区洪涝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系统项目。

第二节  夯实城市防震减灾能力

完善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灾避难的应急能力。利用空地作为避震疏散场地,在公共服务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全面提升城市综合防御能力。加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组织管理,健全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加强城市震害防御工作,持续推进城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形地貌、人口密度等特点,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学校及其他用地内建设和改造应急避难场所。

第三节  构建现代化消防救援体系

加快消防站建设改造。重新评估、理顺消防站建设布局,新建高新区综合消防基地一处,加快推进消防站数量、等级与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加注重优化站点布局和提高建站质量,重点保障梁平南站、梁平中心汽车站、兴茂时代广场等人口稠密区、商业集中区域消防设施需求,升级改造老城区消防站设施布局。在工业园区建设一座综合消防基地。积极推进双桂街道锦绣家园片区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改造,完善消防配套设施,畅通消防通道。

完善市政消火栓建设。加大市政消火栓建设力度,逐步完善消火栓规划布局,严格落实市政消火栓与新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的三同步原则。全面梳理历史欠账,市政消火栓限期增补到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靠近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一侧、市政桥梁桥头和隧道出入口、高层建筑、大型工业厂房、重要公共建筑和成片开发建设地区布置市政消火栓,在路幅宽度超过60米的城市道路两边交叉错落设置市政消火栓。

推动实施消防教育培训计划。广泛开展以普及消防安全基本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为主的消防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演练。

专栏十二  城市消防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消防:新建高新区综合消防基地工程占地面积22亩,建筑规模8805m2。实施园区消防改扩建工程。更换、改造锦绣家园片区老旧小区消防设施。

防灾减灾平台:新建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2万㎡的应急救援联动指挥平台(应急仓库),其中包括平台建设1万㎡(应急广播平台及传输覆盖网络),救灾仓库1万㎡

第四节  构建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城市人员防护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并重,着力调布局、抓重点、补短板、转方式、强能力,推动新时代人防工程建设和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建立统一完善的人防工程体系。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及功能布局要求,确定人防工程的总体规模、布局及防护体系。积极采用结建”“自建”“引建”“兼建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梁平区民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各项设施,完善梁平区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伍及防空地下室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疏散系统规划,疏散安置以建设集中疏散安置点为主,以投亲靠友为辅。完善报警设施建设,建立上下结合、横向联系的预警情报网,设立预警台站,并与重庆市预警系统联网,采取多种措施,广辟情报来源,完善有线、无线警报发射装置和警报器建设,以消除梁平区城区警报盲区,综合运用各种报知手段,提高警报系统的抗毁抗干扰能力,规划增设2台防空警报器。

完善防控专业救援队伍系统。完善人防专业队伍组织体系,建立以人防专业队伍为骨干,以志愿者队伍为主体,以重点经济目标单位救援队伍为辅助的人防救援力量体系。根据需要,组建抢险抢修、医疗救护、交通运输、通信网络、防化、消防、治安等七种专业队伍。健全人防专业队伍训练机制。加强人防应急救援,购置必要的以城市建筑物倒塌生命线工程被毁抢修为重点的专业装备。

深入拓展人防宣传教育。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要求,构建民防“大宣传”的工作格局,建立社区人防宣传基地,每年利用“6·5”大轰炸纪念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机,集中开展民防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人防法律法规,完善全区人民群众人防知识教育。

第五节  提升城市管线安全水平

加强城市管线综合管理。健全管线综合协调机制,提升管线综合协调效率。统筹协调落实管线年度建设计划。规范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和维护。开展韧性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建设与使用分离模式等课题研究,强化地上地下集约建设,促进共建共享。围绕给水、电力、通信、燃气、再生水、雨水、污水等管线,建立全区范围管线基础数据及管线事故统计分析机制,开展调查统计。

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布局综合管廊,在双桂新城、高新区和其他成片开发区域,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统筹协调电力、通讯、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线,依法依规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强化地下综合管廊运营及维护。

第六章  布局新型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5G、千兆光纤、IPV6等基础网络,加速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建设,深化5G网络覆盖。将5G通讯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用地纳入总体规划,积极探索与运营商战略合作。规划5G通信基站1500余个,物理基站934个,其中近期室外宏站547个(新建219个,改造328个),远期宏站328个(新建61个,改造267个),新建室内综合覆盖系统59个,储备监控杆、道路指示牌、铁塔储备站点等资源813处,满足5G基站柔性建设需求。争取至2025年,实现梁平城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

强化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力度。持续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全力做好5G宣传,切实提高5G曝光度。加强各部门间协作,协调开发公司、物业公司,提供必要的引入条件,配合通讯供应部门将地下室、电梯等设施开放。加快推进电网电信公司合作,积极配合铁塔公司和基础电信企业,按照分步推进、先易后难、能改则改的原则,对符合转改直条件的基站完成改造。对于符合开放要求的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公共资源要落实免费开放,让群众共享5G网络的便利。

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对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互联网协议进行规模改造升级,不断提高IPv6占比,提升网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IPv6在互联网应用服务、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应用基础设施改造、网络安全保障、关键前沿技术的作用。

第二节  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

按照国家标准规范,整合各类基础数据,开发数据服务能力,加强安全运维,构建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标准协调的CIM基础平台标准体系,积极对接市级CIM基础平台顶层设计方案,推动平台落地实施。基于CIM基础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模型汇聚、物联监测和模拟仿真。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积极推进项目与CIM基础平台对接。

第三节  推进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全面升级改造智能交通系统,把智能交通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至整个建成区,并向近期规划建设新城区延伸。依托梁平区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智能交通系统与平台对接以及数据共享交换,推进智能交通系统与智慧城市和应急指挥工程的数据深度融合。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深度融合,智慧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化、立体化运营管理,加强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交通管理现代化水平。打造新一代智能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公交二期、城市交通智能管理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广智能安检和电子客票等服务,实现人、车、路、环境协同高效发展,大幅提升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交通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智慧水务。建立城市供水、排水、防洪、水环境等业务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各个水务业务经营、用户服务的协作化管理。加快推进区自来水调度中心建设,构建智慧供水信息化系统。新建智慧水务检测平台,完善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管网运行数据自动采集和运行调度,对水质、流量、压力等指标进行动态观测。

实施智慧管网建设。部署融合基础设施,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管网智能化升级。重点加强对电力、通讯、燃气、供水、排水及其他专业管线的空间属性、结构属性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并与各管线单位的专业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与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e呼通”平台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线综合管理水平。探索建立全区城市综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

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互联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探索建设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夯实智能基础设施,完善智慧社区基础通信网络,加快社区智能硬件终端设施部署。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社区数据采集汇聚体系,构建社区资源数据库,完善社区数据更新、维护与应用机制。推进智慧小区建设,同步推动既有住宅小区智慧化改造。

第四节  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构建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规划编制、审批、监督、成果等城乡规划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规划管理工作全要素、全系统覆盖。对新建工程项目、城市综合体、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增加信息化、智慧化元素,并以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助推建筑业转型升级。引进装配式建筑产业,推进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亿联智慧商圈建设为依托,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实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标准化考评,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房地产市场监管平台,深化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物业管理、新建(存量)商品房网上备案、农村危房改造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五节  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梁平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聚力引进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的人工智能龙头型企业,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参与计算机存储、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人工智能产业,争取打造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平台。加强资源管护智慧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高梁山明月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安全智慧云系统建设,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进行监测及智能化处理,并建成明月山明月江国家级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全力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构建政务服务和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平台,实现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智慧城管应用,实施智慧城管视频分析、智慧市政措施、智慧市政环卫、智慧城管执法、智慧市政园林、危险源监测等智慧城管子系统互联整合,实现大城智管目标。构建城市管理智能中枢,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梁平区现代化发展。推进城市智慧生活建设,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打造田园全民健身基地。加大物联感知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在井盖、城市照明、园林绿化、垃圾分类、危险源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城市公用设施的广泛感知、智能化监控,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发展智能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四化”目标,加快建成“1+2+N”智慧园区,全面提升园区管理能力、服务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梁平高新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设,积极支持企业上云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优化车间生产管理流程,加快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加快数控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支持平伟实业、捷尔士、张鸭子等一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化工厂。


专栏十三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梁平区城区和场镇主要区域的覆盖,主要包括5G基站1500个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

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梁平区智慧公交系统(二期)、公路运行综合监测动态感知系统、梁平区智慧水务系统、新能源充电桩、新型智慧城市智能化创新应用试点项目、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梁平区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梁平新经济活力区智慧商圈建设、梁平区容灾备份IDC中心、梁平数字农业数据管理中心、三峡智慧农业产业园示范项目、梁平区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邮政生产指挥调度楼、邮政生产处理基地项目、邮政仓储配送中心。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项目: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梁平区融媒体社区信息服务平台。

第七章  持续改善生活环境

第一节  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推进城市建筑软硬件改造,有机更新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推进老旧城区、老旧小区、老旧建筑的综合改造更新,通过增加公共空间、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出行条件、改造老旧建筑、完善市政设施等措施全面修补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加强新老城区连接通道建设。统筹优化升级老旧小区、传统商圈、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探索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建设。结合城市文化传承和文化建构,通过开展重要街道里面整治,完善夜景照明、广告牌匾、城市家具和标识等措施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专栏十四  老旧城区环境品质改造重点建设项目

对梁山街道、双桂街道、仁贤街道、合兴街道等共123个小区进行改造,共计308栋、8103户,改造住宅建筑面积共计94.78万平方米。


第二节  完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

推进垃圾分类及收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处理能力缺口,健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完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梁平城乡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发展其他垃圾处置设施。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原则,稳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至2025年底,基本建成与生活垃圾清运量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面推进焚烧处理能力建设。加快发展以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适度超前建设与生活垃圾清运量相适应的焚烧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厂一座,新增处理能力生活垃圾600/日,配套日处理餐厨垃圾100/日。探索垃圾处理跨区域合作,统筹生活垃圾焚烧与飞灰处置设施建设,制定完善垃圾应急填埋处置方案。严格落实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环境监管装、树、联要求,逐步提高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


专栏十五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新建1座占地70亩,日处理能力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日处理能力100吨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一期建设300/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中转站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车间,大件垃圾回收车间,完善厂区及出厂道路、绿化等系统;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车33辆。

第三节  推进城市公共厕所“增量提质”

合理布局公共厕所,在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中对公共厕所建设提前做好规划布局,以车站、商圈等人口密集地区为重点,逐年增加城区公共厕所数量,缓解市民如厕难问题。坚持人性化设计,逐年改造老旧厕所,做到外形美观、设施齐备、标识明显、环境协调,并达到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 二类及以上。

第四节  提升城市照明品质

打造具备梁平地方特色的夜景观,增强各种夜景节点标识性,提高主要夜游线路和夜游场所安全性,进一步塑造城市夜间整体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和档次。完成老城区灯饰亮化工程,加快新城路灯建设工作进程,开展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及城区楼宇灯饰维护工作。十四五期末,改建老城区路灯2870盏,新建智能灯杆62套、一环路路灯500盏、城区夜景灯饰2.5万套。规范功能照明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各环节,加强公共照明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结合梁平城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城市照明设施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市民爱护各项照明设施。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和确定专业维修队伍,定时间、定区域查看城市照明情况,及时修复故障和消除不安全隐患,以保证照明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亮灯率。至2025年末,力争路灯智能控制率达到85%

专栏十六  照明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改建梁平老城区路灯2870盏,新建智能灯杆62套、一环路路灯500盏和城区夜景灯饰2.5万套。

第四篇  健全规划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要素保障,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科学制定详细规划,严格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做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和主要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宏观环境变化,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评价机制。

第二章  增强要素保障

强化建设用地保障。优化项目用地规划审批,完善项目用地准入评估机制,多措并举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并按照规划、建设时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下达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梁平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按期完成。

强化建设资金保障。在严格债务管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梁平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投融资压力较大,亟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争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和把握中央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期,重点在城镇供水排水设施、污水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廊等方面再推进一批项目,从项目前期、落实业主、申报材料等环节入手,在国家专项建设资金、专项企业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中央各专项补助等方面积极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大力推广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破解融资难题,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发挥民间资本作用,研究推出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向社会推介,吸引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政府配套重大项目资金机制。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完善人才跨境流动配套政策;支持和引导各类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建设和培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加强岗前和岗中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三章  完善政策体系

规范项目程序。规范优化项目审批程序,分类明确和设立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提高审批效率。按照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要求建立重大项目库,实现项目滚动推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规范市场秩序。构建统一透明、公平开放的基础设施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准入管理,建立评价制度,开展考核评价,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化企业规范建设和诚信运营,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

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和落实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投融资新体制,减轻投融资压力。建立土地收益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偿机制,从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经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的良性互动。健全同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相适应的特许经营制度、价格机制、财政补贴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城建行业信息标准体系,推动城市基础空间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智能化。

第四章  强化项目支撑

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走向、项目实施动向,依据梁平发展能力和建设需求,及时储备和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库,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成一批。积极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措施,精心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优化设施布局和工程技术方案,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如期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