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过冬 注意捂好6大寒气“入口”
社会·民生
进入冬季,气候干燥,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导致人的身体无法迅速适应。因此,这一季节成为流行感冒、肺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为加强预防措施,本报整理了一些冬季预防疾病的健康小知识,希望大家注意防护、健康过冬。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十病九因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痛小病,其实都与“受寒”密不可分。要想健康度过这个“最冷时期”,在保暖问题上,可千万不能大意!
要知道,我们身上有6个寒气“入口”,比别的地方更怕冷,需要我们更用心地呵护。
寒气侵入的6大“入口”
▶头部
作为人体的“诸阳之会”,很多重要经脉都汇集于头部。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头部受寒血管收缩,易引起血压飙升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脑卒中。
冬日出门常戴帽,做好头部保暖工作,不但有助于贮藏阳气,抵御寒气侵袭,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抵抗力,预防感冒。日常没事还可以多用手指“梳梳头”,疏通头部经络、通畅气血。
▶颈部
颈部为大脑输送血液和氧气的重要枢纽,脖子受凉易引发落枕、感冒。
寒冷时节注意颈部的保暖,使颈部血液循环畅通。冬天出门可以选择高领衣服或戴条围巾,不但应季时髦,还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后背
背部作为人体的四大养生区之一,更是“全身阳脉之海”。如果背部受了寒,不但容易腰酸背痛,而且腑脏功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没事搓搓背,疏通脉络,促循环;没事晒晒背,暖好后背,全身舒畅。
▶肚脐
肚脐周围既无肌肉也无脂肪组织,但血管分布又很丰富,可以算是我们身上最怕着凉的地方了。
脐部着凉,不但易引发腹泻、感冒,对于女性来说,还容易导致经血不畅通。在每晚睡前,我们可以将双手搓热按摩肚脐周围,这样做能预防着凉,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膝盖
膝关节外只有一层皮肤包裹,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血液供应较少,所以对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膝关节受寒易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问题。
天冷了,及时穿秋裤之余,带上保暖护膝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别忘了要保持适当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与代谢,才能为膝盖增加“温度”。
▶脚
寒从脚下起。脚,是人身上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再加上冬天人会变懒,不爱运动,足部的血液循环更是“难上加难”。同时,足部经脉汇集,又非常重要,万万不能冻着。
冬天天气寒冷,晚睡前不妨用热水泡泡脚,驱散寒气的同时,舒缓一天的疲惫。而每天抽空坚持做“踮脚运动”,可以促进足底血液循环,增强踝关节和膝关节稳定性,延缓关节退变。
寒气招来一身毛病
▶流清鼻涕
当冷空气进入鼻腔,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就会出现流清鼻涕现象。这属于鼻子对冷空气敏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射。
▶心脏负担加重
在寒冷时,为给身体供应能量,心率会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和工作负荷也会增大。低温时,血液更黏稠,流速更慢,则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一旦遭受寒冷刺激,冠状动脉易收缩痉挛、血压升高,原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胃缩成一团
受凉时,胃部肌肉、血管会收缩,发生胃痉挛,像抽筋一样。如果此时吃生、冷、硬食物或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更易给胃带来负担。
▶关节僵直
寒冷会导致肌肉收缩,血运和滑液分泌减少,关节周围组织顺应性变差,很多人会感觉肌肉酸痛、关节发僵、关节炎疼痛加重。
▶情绪低落
有些人在冬季会出现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容易发怒等表现,这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症”。
养成好习惯预防寒气入体
天气寒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寒邪侵犯人体。
多吃时令蔬果,如萝卜、白菜等。一日三餐要有规律,早餐重营养,午餐要吃好、吃饱,晚餐宜清淡、易于消化。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傍晚时分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
冬季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伤身。建议作息调整为“早卧晚起”,如果时间允许,躺到阳光照耀时再起床最好,可以躲避寒邪,避免阳气受到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