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记者走进梁平区东山林场成片的储备林里,看见一片苍翠的松树林间,有条郁郁葱葱的改培带,犹如绿色绸带,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这正是梁平区创新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试点的成果。
创新举措引领林业升级
梁平区位于重庆东北部,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近年来,随着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迅速增加,梁平区已成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然而,森林质量不高、林相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纯林多,珍贵树种和混交林少,松材线虫病的威胁等使得森林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梁平区抢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点绿成金’提高森林质量。”梁平区林业局林改办负责人李启立说,通过采用“抚育间伐+补植”“带状采伐+更新”“防火通道+生物隔离”等林相变革措施,对两万亩马尾松林进行系统改造,走出一条“四变”改革之路,即变疫情之林为森森不息,变针叶纯林为混交杂林,变疫木废材为生态原料,变政府投入为多元投入。
李启立表示,在实施“四变”改革的过程中,梁平区创新一系列做法。如通过实施“两带治理”,将马尾松纯林划分为“保留带”和“改培带”,进行科学的间伐和补植,优化林分结构,重塑森林资源的多重功能。其次,创新“三材处置”方式,对改造采伐的松疫木进行分类处置,形成削片加工、生物颗粒、生态面板加工等产业生态,实现疫木的价值转化。此外,梁平区还建立“五大机制”,包括宣传引导、统筹调度、现场办公、四到场六到位和全程管控,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在推动集体林改的过程中,梁平区注重绿色金融的助力作用。通过绿色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梁平区成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木材加工、林下种植、林产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发展,拓展森林经营的资金投入强度和广度。绿色金融不仅为梁平区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推动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梁平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拓宽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实现路径,取得显著的成效。
梁平区以“保底租金+采伐分红+就近务工”流转模式盘活闲置资源,通过2万亩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试点唤醒沉睡资产。如今,梁平区的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森林逐步呈现;大规模林相改造补植了大量的珍贵树种和彩色树种,丰富了林相层次,改善了林分结构,增强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梁平区依托森林、湿地资源,大力推动自然研学、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重庆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试点项目以科学采伐、合理经营措施为基础,从而达到消除松材线虫病威胁的目的。”李启立表示,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区域生态系统愈加稳定,森林抗逆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恢复。同时,该项目的开展也带动了当地林农实现增收,林农通过林地流转每年获得流转租金100万余元,将持续30年。
据统计,梁平区在马尾松纯林的系统改造中,打造城周彩色森林景观带3600亩,建成珍贵树种基地1.33万亩,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同时,通过分类分级处置实现疫木安全利用,累计制造人造板、生态板1590万张,造纸9300余吨,6090吨废材和枝丫就近粉碎后转化为林下种植培养基,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价值转化新路,解决了传统松材线虫病除治疫木处理难的问题,实现了松材线虫病疫情“四下降”。
此外,梁平区将林分改造同森林经营模式创新结合,盘活集体森林资源和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元主体投入实现林业经济融合发展,修建生产便道、防火通道、生态旅游廊道291.4公里,林间消防水池70余个,打造“大白水”“天荡湖”等康养基地3个,还发展甜茶、老鹰茶、食用菌、中药材等林下特色经济林基地3100亩,带动林农务工近8万人次、增收1300余万元,实现加工产值4000余万元。
据了解,梁平区的成功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推进会在梁平召开。同时,梁平区还荣获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区等称号,成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典范。
梁平区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居民增收、产业增效、森林提质,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奋力打造可复制、具有辨识度的以良好生态引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梁平样板”,为美丽重庆建设贡献更多梁平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陈英 梁平区林业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