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人民政府 >政务公开 >地区概况

[ 索引号 ] 11500228008653188E/2023-0001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礼让镇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3-06-06 [ 发布日期 ] 2023-06-06

礼让草把龙

       礼让草把龙起源于梁平区礼让镇,它的历史在史料中尚无文字可查。在我们调查当地知情老辈群众得知:据说礼让草把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梁平境内历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像南宋大家辛弃疾的田园词中描写的那样:“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一派男耕女织,饲牛、护桑、种麻的耕作景象。可是连续几年炎热的夏季干旱无雨,田地开裂,河水断流,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祈求上天水龙王降下大雨,滋润禾苗,拯救百姓。百姓用稻草扎成草把龙,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请来了道士设坛祈雨。在案几上摆上猪头,水果等供品,然香点烛,烧钱化纸。道士手持宝剑比划念符,率百姓虔诚拜跪东、南、西、北水龙王。口中还喃喃唱到:“一请东方的水龙王,东方的龙王下天堂,愿你早早把雨降,以免百姓受灾荒。二请南方的水龙王……”。
    也许是人们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突然,烈日退去,乌云四起,一条形似草把的水龙随即腾空而起,在天上翻云吐雾。随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草龙翻滚一阵之后,一头扎进了礼让川西河坝,融入滚滚洪流之中。
    人们被眼前出现的情景惊呆了,深信是上天显灵,神龙下凡。于是,大家心怀虔诚,将祈雨队伍浩浩荡荡向着草把龙腾飞的方向寻去。当来到现在的礼让镇西山脚下(现在的河川村),发现两个上下间距不足5米左右的奇怪洞口。上面洞口喷出一股凉风,下面洞口喷出清清泉水,好像一条卧龙在这里呼风唤雨。于是,众百姓们喜出望外,纷纷前来取水。
    众乡民为了表达内心喜悦,感恩于神龙的恩赐,在祈雨返回途中,纷纷取水将水洒向草把龙。
    人们称这两个洞分别为“风洞”和 “风洞泉”。这“风洞泉”喷出的泉水沿着一条河沟流到川西河。人们深信是神龙所赐,于是将这条河命名“龙溪河”。
    “风洞泉”泉水不断,四季不停,从不枯竭。“风洞”也常年清风飕飕,凉爽宜人。实在令人惊叹!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祷龙祈雨的民俗就这样在民间一代一代逐渐形成和流传至今。从此,这一具有巴渝民间民俗文化的礼让草把龙在梁平区礼让镇诞生了。
    礼让草把龙距今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祷龙祈雨,神龙显灵的故事,一直流传于民间。礼让草把龙是人们从祈求风调雨顺,保一方平安的良好愿望出发,从民间的干旱祈雨发展演变而成。
   (一)礼让草把龙的制作有独特的讲究。整条龙全由稻草捆扎而成,龙身的每一节像是一个个草把,且均不用龙皮装饰,故因此而得名。特别是龙头和龙尾不用其它材料做骨架,全用稻草捆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体现出我县民间扎龙艺人高超独特的手工技艺。
    草把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身呈圆柱形,龙身的节数决定龙的长短,常见的龙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除龙头龙尾外,每一节的直径在30cm—50cm左右,长度在40cm—60cm左右,每一节用四根等距麻绳相连,每节之间的中心间距为六尺,龙头和第二节中心间距为七尺,间距之间用两个竹篾条竹圈撑绳。龙头、龙尾以及龙身每一节的腹部均固定一根竹棍作把,供表演者掌握、玩舞,把长一般1.5米。龙的大小和长度可根据耍龙人的喜好和舞龙人员而定。
    (二)草把龙的表演形式多样,姿态繁多。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表演场地随意,可以在街道边走边舞,也可在舞台和院坝表演。
龙头:龙头与龙颈扎制在一起呈“之”字形,因而玩舞起来其龙头始终高高在上从不低头。龙头在整条龙的气势和灵性上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龙头也决定要完成的动作、速度的快慢和方位。
    龙尾:要求必须保证龙身动作的连贯和协调性,与龙头交相辉映,始终摇头摆尾,体现龙的灵气。
    二节子:紧密配合龙头,延伸龙头的作用,动作幅度必须到位,才能带动龙身完成各种动作。
    龙身:在龙头的带领下,每一节保证动作协调连贯,线条圆润流畅,将龙头信息无折扣的传递至龙尾。
    在耍龙的过程中,龙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龙尾和二节子。要求队员配合默契、动作协调、规范统一。每一个人手持一个节,掌握好步伐的整体性、灵活性。动作需软中带硬,轻盈灵活;舞步要刚柔相济,虚实结合。充分体现出龙的灵气与美感。
   (三)礼让草把龙祈雨的具体表现形态也独具特色。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礼让草把龙在祈雨群众的簇拥下,由癞子锣鼓、唢呐开道,跟随其后是祭拜供品:有猪头,水果,香蜡纸烛等。祈雨的队伍有上百人之多,有男女老少参加。
    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礼让镇西山脚下的“风洞”“风洞泉”洞口,祈雨仪式由道士主持。烧钱化纸,磕头许愿,祈求神龙保佑。然后,由众人向龙身洒水,游龙戏水的场面欢快热烈,整个祈雨场面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祈雨仪式结束后,将草把龙设坛供奉三年。三年后由新的草把龙替换,并将原来的草把龙火烧化灰,将龙灰撒向“龙溪河”,寓意送龙归大海。
    在近代年间,草把龙祈雨的民俗也融入到广大群众的娱乐活动中,同样延续了早年祈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癞子锣鼓和唢呐的节奏声中,草把龙翩翩起舞,高潮迭起。周围的群众将水频频洒向龙身,场面欢快热烈。草把龙时而向群众逗趣,时而盘旋腾飞,草把龙和百姓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动与结合。展示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体现出百姓幸福安康、喜庆祥和的美好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广大群众欢天喜地庆丰收,吉祥如意过新年的喜悦心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草把龙逐渐由单纯的祈雨,发展为现在广大群众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同时也发展滋生了火龙和看龙,演变成多种龙的形态和多种表演形式并存的格局。草把龙除了可以单独嬉耍外,还可与火龙、看龙合作表演,同台竞技。表演的过程中,它们相互嬉戏争宠,气势宏大,尤为壮观。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影响了周边很多乡镇。
礼让草把龙的价值首先具有中国龙舞的共同价值。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1、文化内涵
    (1)礼让草把龙是人们为寄托美好愿望创造的形象。是来自天地间融万物灵气的一种综合文化体,它高度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与融合的历史。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合力和凝聚力。表现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腾飞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情怀。
    (2)人们将礼让草把龙视为水神。呼风唤雨、普降甘霖,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又将礼让草把龙视为保护神。保佑百姓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六畜兴旺。礼让草把龙的这些造福人类的精神虽然是由人们附会而来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但这种理想和愿望在今天却是可以达到和实现的。而且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2.社会功能
   (1)祈雨祈福。礼让草把龙在起源时就和雨水有关,后来又成为祈求风雨、保一方平安的神灵。祷龙祈雨便成为了礼让镇村民常见的有意味的民俗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该项民俗活动,为促进人们团结向上、积极进取、构建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欣赏娱乐。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时节,礼让镇的广大群众聚集街头、院坝舞龙泼水,自娱自乐,尽情抒发内心的喜悦。从而,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返回主站

部门街镇

政务新媒体矩阵

智能问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