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索引号 11500228008652193Q/2022-00024 发文字号 梁平府发〔2022〕16号
主题分类 科技 体裁分类 行政规范性文件
发布机构 梁平区科技局 有效性
标题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2-05-09 发布日期 2022-05-17
索引号 11500228008652193Q/2022-00024
发文字号 梁平府发〔2022〕16号
主题分类 科技
体裁分类 行政规范性文件
发布机构 梁平区科技局
有效性
标题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22-05-09
发布日期 2022-05-17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梁平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202259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梁平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重庆市梁平区科学技术局

20222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6

(一)发展基础6

(二)发展形势9

1.外部发展态势9

2.内部发展形势10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2

(三)主要目标13

三、重点任务16

(一)建设创新载体16

1.聚力创建国家高新区16

2.积极创建国家农高区19

(二)集聚创新主体20

1.大力引育科技型企业21

2.积极搭建产业创新平台22

3.加快引育科技创新人才22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24

1.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做强25

2.支撑食品加工产业壮大27

3.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28

4.助力特色产业发展29

(四)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支撑29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9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9

3.开拓智慧农业应用场景29

(五)大力发展民生科技30

1.建设新型智慧城市30

2.发展数字智慧文旅31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31

4.发展公共安全技术。32

(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33

1.完善成果转化和权益分配机制33

2.丰富成果转移转化途径33

3.提升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水平34

(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34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34

2.健全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35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35

4.促进科普事业快速发展36

5.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交流36

6.厚植创新文化土壤37

四、保障措施37

(一)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37

(二)完善统筹协调机制38

(三)强化投入保障机制38

(四)健全监测评估机制39


重庆市梁平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梁平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梁平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强区、创新高地,着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根据《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梁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梁平区坚持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认定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设立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梁平区十四五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2018-2020年)》《梁平区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创新驱动奖扶办法》《高企引育认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利资助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展了百问百答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和创新创业系列活动。设立了2000万元创业投资种子引导基金,组建了1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市级及以上科技服务机构达到42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各1个),孵化服务总面积达到44万平方米。

创新主体集聚增速提质。支持区内企业与市内外2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汇集两院院士3名,引进高层次人才35名、A类海外专家1名,设立院士工作联系点3个,选派市、区科技特派员261人次,获评重庆英才计划新创业领军人才3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6个,获评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1名。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3个,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研发平台42个。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达到4个。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科技型企业达到20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7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21家,重庆OTC挂牌科技型企业达到10家。

高质量发展蓄势发力。推进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74%(渝东北地区排名第一),较2015年增长60.87%,提高0.28个百分点。在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登记科技成果达到234项。申请专利2736件,获得授权220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07件,获得授权96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4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5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29个、市级重点新产品10个。累计承担“863计划等国家及市级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27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7.5%17.2%。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园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更多科技成果融入社会、惠及民生。

专栏1  梁平区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发展指标成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2020

变化情况

1

科技进步贡献率(%

52.3

58

增长5.7个百分点

2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0.46

0.74

增长0.28个百分点

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28

45

增长60.7个百分点

4

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

10

43

增加33

5

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个)

0

1

从无到有

6

市级研发平台(个)

10

42

增加32

7

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个)

0

4

从无到有

8

市级及以上科技服务机构(个)

7

42

增加35

9

其中: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个)

0

2

从无到有

10

市级科技服务机构(个)

7

40

增加33

11

入库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家)

0

205

从无到有

12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3

64

增加61

13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82

2.25

增加1.43

14

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登记科技成果(项)

171

405

增加234

15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12

17.5

增长5.5个百分点

16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占比(%

10.5

17.2

增长6.7个百分点

17

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

/

8.3

/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梁平区科技创新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1.外部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基础前沿技术加快突破,融合性技术不断涌现,为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机会窗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新兴技术领域成为博弈重点,科学人文交流和技术创新合作受到阻碍。我国发展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对加快科技创新了更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重庆推动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加快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梁平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全市着力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工作调度机制和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将更有利于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同时,两群一区整体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随着重庆科技西向发展趋势明显、各区县创新资源加速聚集,梁平区面临创新水平需持续提高、科技资源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2.内部发展形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作出《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指引。同时梁平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够高、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突出表现在六缺:一是缺敢试敢闯的科技创新意识,全区创新氛围不足,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较少,大部分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缺带动性强的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在全市排名中下游;三是缺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平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四是缺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高精尖缺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数量少;五是缺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升;六是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资金,对创新研发的支撑力度不足梁平区必须咬住目标、持续发力,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使创新成为梁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把握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区第十五次党代会要求,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重点工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强区、创新高地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着力培育集聚创新力量,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优化创新生态,抢抓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契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梁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扣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主动担当科技创新使命充分用好梁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空间优势、良好生态优势,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重点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深化改革,成果转化。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创新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产权制度、科技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优化激励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承接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协同创新,集聚资源强化协同创新战略思维着力推进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良性互动,持续吸引更多市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来梁集聚,推动高端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利用,加快打造一体化创新新格局。

面向需求,彰显特色。面向产业发展和民生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全面部署、突出重点,选择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为主攻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支撑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形成具有梁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

2025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国家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为国家农高区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健全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公共财政、科技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愈发强大,实现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效应更为凸显,人才创新创造潜能不断激发,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功创建,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  

创新主体大幅增加。加快集聚市内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等科技力量,汇聚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创新型人才等创新主体,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创新主体汇聚高地。

创新协同更加高效。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鼓励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引进市内外高端科技资源强化与市内外各类园区的协同发展,努力区外及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持续增强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渝东北地区、全市的辐射能级

创新贡献度明显提高。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2035年,力争实现梁平区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市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科技实力处于先进行列,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强区、创新高地。

专栏2  梁平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指标值

2025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1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0.74

2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比重(%)

2

4

预期性

3

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6

10

预期性

4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45

60

预期性

5

引进院士AB类人才(名)

1

5

预期性

6

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名)

35

160

预期性

7

选派科技特派员(人次)

261

300

预期性

8

科技型企业(家)

205

400

预期性

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64

130

预期性

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家)

7

60

预期性

9

专精特新企业(家)

9

60

预期性

10

小巨人企业(家)

1

10

预期性

11

隐形冠军企业(家)

0

5

预期性

12

上云上平台企业(家)

300

800

预期性

13

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家)

10

25

预期性

14

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家)

0

2

预期性

15

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个)

43

72

预期性

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个)

1

2

预期性

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个)

4

6

预期性

16

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个)

0

5

预期性

17

省(市)部级以上研发分支机构(个)

0

3

预期性

18

市级及以上科技服务机构(个)

42

80

预期性

其中:国家级科技服务机构(个)

2

2

预期性

19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25

6

预期性

20

境外专利申请量(件)

3

10

预期性

21

市级以上重大新产品(个)

9

30

预期性

22

国家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登记科技成果(项)

405

600

预期性

23

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

0.98

5

预期性

24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

33.2

35左右

预期性

25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17.5

35

预期性

26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占比(%

17.2

35

预期性

27

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

8.3

15

预期性

28

科技进步贡献率(%

58

63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创新载体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全方位提升创新载体功能,推动全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1.聚力创建国家高新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突出,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支撑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成功创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梯队培育引进机制。加速培育引进一批科技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实现全覆盖,支持高新区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  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向高新区集聚,推动科技平台成为吸引人才、集聚项目、培育企业、壮大产业的重要载体。

壮大高新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高新区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编制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厘清高新区企业卡脖子问题清单,实施一批科技研发专项,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推进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高新区智慧应用场景布局,大力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开放协同发展。加强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等开发区的协同创新发展,积极引进中高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共建协同创新发展园区和成果转化基地。支持高新区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服务出境出口。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围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加快建设完善高新区配套功能智慧应用场景,推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持续创新、产业生成、资源整合、经济产出四种能力,致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圈  

专栏3  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重点

倍增创新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高新区发展高新产业的主体。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内累计引进、培育重庆市科技型企业300高新技术企业120高成长性科技企业60家、独角兽种子企业2家、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25家、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

倍增科技平台。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专业研发机构和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是吸引人才、集聚项目、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载体。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内累计获批认定(备案)国家研发机构和服务机构各2个、市级及以上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各50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6个、省(市)部级以上研发分支机构3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3个、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3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个,积极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引育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第一资源。加快建设和运行高新区人才服务平台。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内累计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40%、大专学历占60%,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人才200名、院士等AB类高层次人才5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0个。

发展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是国家对高新区赋予的新使命和新定位。实施一批高技术研发项目,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支持重大创新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累计达到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

发展高新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到2025年,创新引领集成电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延链成群,实现产值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高技术产业占比分别提高至35%以上、35%左右。

2.积极创建国家农高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为本发展现代农业,以为核推进技术创新,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建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川渝东北粮油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主城都市区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创新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引育农业创新平台。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引育农业高新企业。坚持培育与引进并重,培育引进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做强产业竞争优势。坚持科技赋能,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强水稻和梁平柚、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实施一批农业高技术研发或推广项目,加强现代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应用。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专栏4  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重点

引育农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与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等共建水稻、梁平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心),建设明月山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推进与西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共建科研教学和实习基地。到2025年,以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立星创天地6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7家。

引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水稻、梁平柚、水产和食品加工等产业高技术发展,加快引进与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累计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5家。

引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大对农业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和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力度,培养生产、经营、服务型实用人才。到2025年,累计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15名、选派科技特派员300人次、培养农业产业化实用人才万余人。

做强农业重点产业。创新支撑引领水稻、梁平柚、水产和食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水稻年产量35.5万吨,梁平柚年产量达15万吨,水产品年产量2万吨,农产品加工年产值200亿元。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相结合,实施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或推广项目,开展农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集成应用转化。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二)集聚创新主体

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综合措施,高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集聚用好创新力量。实施企业成长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围绕产业需求,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机构,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加速高层次人才引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1.大力引育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到2025年,全区重庆市科技型企业400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高成长性企业60家、专精特新企业60家、小巨人企业10家、隐形冠军企业5重庆OTC科创板挂牌企业25家、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2

加快创新型企业引育。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库,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加快创新发展。加大科技引资引智力度,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品牌化众创孵化平台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深入实施重庆市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计划,落实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围绕重点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开展引资引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引育。建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库,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领军企业发展规模壮大。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行业引领企业,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采用链式招商、精准招商等方式,加大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工作力度,加快招引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扶优做强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上市。

2.积极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围绕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三大制造业和粮猪菜保供产业、柚竹渔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布局建设和引进一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及分支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布局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到2025年,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72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6产业研究院5,省(市)部级以上研发分支机构3个,科技服务机构80个(其中国家级机构2个)星创天地6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7

3.加快引育科技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识才、聚才、用才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梯次引进培养格局。到2025年,累计引进院士等AB类人才5名、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16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0个,选派科技特派员300人次。

引育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建立高效精准灵活的人才引育协同机制,靶向引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面向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业首席科学家制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培育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及团队。积极申报重庆英才计划、主动参加重庆英才大会,全力办好都梁英才大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以项目为纽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项项目,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量身定制、一企一策精准引进培育创新人才。

培育一批技能实用科技人才。立足产业发展对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积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大力推行产教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面向生产一线培育技能实用型人才。支持企业建立大师工作室,推进老师傅新徒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引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头脑、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整合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组织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完善企业家参与科技决策机制,吸引更多企业家参与全区重大科技决策和评估工作。支持企业家牵头承担研发任务,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生产线通道。为企业家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合法权益,完善企业家容错帮扶机制。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管理政策,优化科技人才编制岗位配置管理,支持事业单位的编制满足用于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博士、博士后等人才的引进,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进一步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人单位为主体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畅通专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行重庆英才服务卡“B,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安家落户、配偶就业、父母养老、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需要,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

围绕创建国家高新区,突出大数据智能化主方向,聚焦集成电路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科技创新主战场,系统梳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集中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研发、转化、应用一批创新成果,提升产业技术供给水平,推进产业延链强链,支撑引领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1.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做强。围绕重庆市集成电路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部署,依托重庆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实施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升一批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关键工程、打造一批重点企业、汇聚一批专业人才五个一工程,强基础、抓创新、聚链条、扩规模、显特色,打造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与应用产业重镇。

专栏5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核心技术提升工程。围绕高端封测、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与器件、光电模组、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网络化设备应用技术以及集成电路设计,实施一批重大专项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包括:高端封测(3D封装、系统级封装SiP、多芯片封装、MEMS封装、高密度数字I/O模块、高精度大功率电源模块、超多核芯片测试、嵌入式IP、传感器等测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与器件(掺杂工艺、欧姆接触电极制作、碳化硅半导体表面挖槽工艺、终端钝化工艺等技术、配套高温材料、基于GaN发光器件的可见光通信技术、小型化、低功耗新型功率器件、负载开关等功率半导体元件等),光电模组(特种先进显示模组、AMOLED驱动模组、大功率LED芯片模组),新型显示器件(高亮、小间距、低功耗等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屏阵列简化及多畴技术、高开口率技术、液晶屏幕周围的黑宽距离的工艺技术、3D显示曲面贴合技术、特种显示模组的光-电特性检测检验技术、AMOLED新型显示结构设计和模组化技术、车载专用显示屏),新型网络化设备应用技术(新型网络变压器的结构尺寸及其新型模块、网络变压器高通/低通滤波器模块、通信微波射频器件、射频(5G)前段芯片及模组、功率半导体供电频率和工作温度、功率放大器芯片制造和封装、宽带通用集成射频收发模块、高速数据接口电路、智能化检测技术与装备等)。

创新平台打造工程。加快聚集创新资源,推进构建和提升多层次创新平台,强化产业技术支撑服务。支持平伟实业强化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建设,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和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大力推进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建设法人化研发机构。

关键产线升级工程。加快推进基础产线、光电模组升级改造及产线智能化建设,聚力推进射频(5G)前端芯片及模组产业化、多层存储器高阶封测产线等高端封装产线建设和第三代半导体产线、显示屏(含特种显示)及其器件、其它电子元器件等产线建设。

产业成链聚群工程。大力推动产业链条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做强做大平伟实业、捷尔士显示、天胜电子、名正电子等电子企业,支持其重大产线、智能化改造和创新能力等项目建设和与国际、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顶尖行业企业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增强其聚集力和牵引带动力。培育平伟实业为链主企业,科技引资引智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专业人才汇聚工程。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聘请国内外集成电路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联盟专家,组建梁平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团。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重庆半导体行业协会,重庆市集成电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重点组织开展合作。积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以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集成电路优秀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产线技术工人、轮训产业工人培育。

2.支撑食品加工产业壮大。立足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引育科创主体、构建科创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新产品研发和应用,强化先进设备应用、智能化改造和品牌打造,全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业发展能级。

专栏6 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重点

引育科创主体。支持现有真本味、奇爽、上口佳、渝每滋等食品加工重点企业,突出高品质、特色化、品牌化,集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做优做强成为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聚集引进上下游相关企业,培育引进一批食品加工科技型企业

搭建科创平台。支持真本味整合重庆市卤制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发展成立重庆市卤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法人化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奇爽整合重庆市蜜柚深加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发展成立重庆市柚类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法人化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奇爽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成立重庆市柚类产业研究院,支持奇爽发展成为梁平柚产业链链主企业。

提升加工技术。研究大米、梁平柚、竹笋、猪、鸭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共性技术、精准营养与健康调控技术,开发节能环保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配方,提高资源全值化、高值化、梯次化综合利用水平。引进生物工程、酶工程、提取、分离等高新技术,拓宽农业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途径。引进节能干燥、无损检测、微粉碎、超临界萃取、非热加工、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等,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装备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创新加工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粮猪菜、柚竹渔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支持梁平米之源米业、梁平瑞丰米业、渝粒乡、中粮集团、大瑞予米业、胜文大米等水稻加工企业开发强化米、特种米、胚芽米等精米新产品。支持奇爽开发柚子精油、柚子蜜饯、柚子茶、柚子汁、柚子酒、柚子面包、柚子蛋糕、柚子月饼等柚子精深加工产品,引进下游企业深度加工柚子初加工产品及副产品。

培育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公共品牌打造。引导企业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打造品牌。加大优质品牌推介力度,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影响力。

3.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立足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竹木纤维、轻量化镁合金、高端医用不锈钢植入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规模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和绿色发展。

专栏7新材料产业创新重点

竹木纤维。发挥梁平竹资源优势,加强环保竹纤维制品技术与产品研发

不锈钢。依托巨源不锈钢等龙头企业,研发高品质不锈钢热轧、冷轧加工等技术,开发高端医用不锈钢植入材料建立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装配、检验系统

镁合金。依托仟和镁业,突破镁合金材料塑性加工镁线材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航天军工和电子信息等行业所需的高性能耐热镁合金材料和高性能锻造镁合金材料

4.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对智能家居、通用航空和能源三大特色产业的技术供给。推进智能家居材料、智能家居产品研发。突破通用航空器整机装配、航空器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维修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航空研发制造、航空配套体系等技术升级。依托中石油、中石化,加大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推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四)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支撑

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关键技术、集成技术供给应用,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聚焦粮猪菜保供产业、柚竹渔特色农业,突出现代种业提升、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高效种植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加强农业新技术、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农业智能装备。大力推行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率。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与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建立一批星创天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强化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集成,形成并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建立一批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3.开拓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拓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以数谷农场为代表的“5G+”智慧农业智慧农场的建设,构建智慧监测与应用体系以及无人农场、植物工厂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智慧柚海、智慧渔业园区、智慧水稻基地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打造互联网+农业科技的乡村服务数字化平台,着力促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创新应用,有效提升乡村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围绕人民生命健康、智慧城市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大民生科技发展力度,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1.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用,着力解决城市治理、园区、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5G+”建设,实施城市大脑计划,建设云上梁平,建成梁平区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智慧园区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政府和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推进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建立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统筹建设集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为一体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与市级渝教云部数据互联互通。推动5G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拓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空间。以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新技术融合应用为突破口,转换交通发展动能,推动梁平交通构建高效互联的智慧交通体系。

2.发展数字智慧文旅。推进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智慧文旅,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应用,强化公共文化智慧化服务建设。推进数字文化终端服务平台的开发运用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建设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提升特色资源数字化水平。运用互联网、云平台、智慧化等新技术、新手段,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推广应用。推动数字文创建设,创新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支撑农业文创IP+科技+科普+衍生品+体验旅游+研学的现代农耕文化观光带和民俗文化休闲产业带创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借助全息投影、裸眼3D、光影交互等多媒体技术,打造一批行浸式、浸入式、体验式文化消费场景。

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要求,打造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实施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领域,积极研发、推广应用工业节能降碳新技术、污染防治新方法、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技术。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平伟实业、都市梁实业、群星建材、吉福、卓航实业等企业加强关键环保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关键技术研发,筛选推广适合于梁平的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治理以及修复技术,建设污染物防治、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固碳碳汇等应用场景,助推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发展公共安全技术。推进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以大数据智能化推进交通运输系统的科技创新应用,加快5G、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的深度融合,支撑安全交通体系的打造。以科技创新支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区域一体化建设,推动跨区域公益性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区域共享网络建设,推进技术含量高、检测能力强的区域中心检验检测共享平台创建。以水利高质量发展科技文化需求为向导,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河道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水利工程智慧建管、农村供水智慧监管、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水利一张图等水利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强化应急科技支撑力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智力支持、咨询服务作用,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途径,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实行动态监测打造感知网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

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厚植创新创业创造社会土壤,疏通科技成果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大幅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效能。

1.完善成果转化和权益分配机制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强化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配导向,探索开展激励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分配机制,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给予支持奖励,激励科研人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建立科技成果收益共享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单位予以支持的依据之一。完善权益分配配套政策,加强对科研成果分配方式、程序、纠纷解决等的规范指导。

2.丰富成果转移转化途径探索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探索科技市场双向拓展机制,形成科技成果竞价拍卖、双向流动的交易模式,打造线下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兴孵化和加速平台、中试基地和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专家大院、星创天地等服务机构和易智网梁平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综合性技术转移网络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3.提升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平台+服务双重支撑,打造渝东北地区科技服务高地。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资讯、检验检测、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经纪、知识产权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科技金融等科技中介机构,吸引证券、会计、审计、法律、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落户。提升科技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带动科技服务资源整合,加快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创业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七)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科技宏观统筹,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完善创新决策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统筹引导;健全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强化多层次高水平科技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服务。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研究科技创新容错纠错评价办法,对重大科研项目、重要转移转化项目开展专业化评估,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澄清保护制度,区分勇闯无人区探索与故意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深化科技放管服,推动互联网+科技服务,让更多科研事项一网通办”“一办到底

2.健全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建系统配套、激励相融的科技创新法制体系,为更多创新主体提供普惠、精准、平等、包容的科技创新政策,营造公平竞争、创新友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法规和《重庆市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全面落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修订完善梁平区创新驱动奖扶办法》《梁平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梁平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认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对于科技创新类项目所需的工业用地或科研用地,可以采取长期租赁、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限内合理确定出让年期等方式供地。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互动机制,在高新区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科技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贯标全覆盖对拟准备科创板上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构建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强化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全过程专利跟踪分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专利导航工作机制,以转化应用为导向做好专利布局,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开展专利培育工程和专利导航工程,支持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组建产业专利池。

4.促进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科普工作合力。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创新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的系统布局,大力培育市级科普基地。推动科普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科普人才,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科普研发创作,丰富科普产品供给,发展科普产业。到2025年,市级科普基地突破8家。

5.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交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着力推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大型科技型企业等共享、新建或互设一批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双向流动。积极参加智博会、西洽会等重大科技交流活动,引导区内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高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与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合作,促进科技平台、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向梁平高新区集聚。围绕生态优先当示范、绿色发展当标杆定位,与周边区县在农业科技创新、生态修复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

6.厚植创新文化土壤。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吸引和支持高水平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在梁平举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报效祖国、造福人民,在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凝聚理念共识,宣传创新驱动发展新进展、新成效。突出价值引领,积极参与重庆市杰出英才”“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宣传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榜样典型、讲好梁平创新故事,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科技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谋划,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协调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科技力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

(二)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部门、单位协调推进实施机制,联合推动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一批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和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各专项规划发布前须与本规划进行衔接,确保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任务部署和重点政策等方面协调一致。建立规划符合性审查机制,重大科技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措施的部署实施要与规划内容对标,做好科技规划与其他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部署的衔接,主要指标和任务纳入年度工作重点。

(三)强化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重庆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级财政科技投入持续提高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水平,探索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方式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对国家、重庆市布局及批准建设的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按规定一事一议给予支持。设立级引导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激励落实科技发展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主体科技投入激励政策,实施分类分档奖补,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资金支持,采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等方式,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例对企业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壮大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创企业孵化、引导、培育及上市,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加大股权融资推动科技型企业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科创板挂牌和完成股份制改造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到2025 年,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累计培育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科创板挂牌企业25家,储备拟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企业2家。

)健全监测评估机制

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把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政府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跟踪问效,适时组织开展督促检查,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构建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市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梁平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对规划指标、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及时、动态调整。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健全成效考核指标内容,优化考核奖励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引导乡镇(街道)、部门(单位)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奖补兑现、财政科技经费配置的重要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