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实发生
让学习真实发生,这好像是个奇怪的呼吁。
在教室这个空间,师生紧张而忙碌地度过一节课时间,难道不是真实的?是的,从师生存在感来说,的确,上完的每一堂课,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来说,未必(全部)真实发生过。
何为学习?学生未知的学,不会(做)的习。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核心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看老师的授课情况。即是说教得如何,归根到底要看学得怎样。因此,即使教的真实发生,也不等于学的真实发生。
学习有没有真实发生,首要的问题是基于什么来教,其次才是怎样教。
很多老师教学的预设很精致,但这些教学内容是不是因材施教,来源于学生的未知领域或陌生技能,以及尚未形成的心理品质?假如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情,没有收集学生困惑,了解学生兴趣,教学设计再好也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于是课堂上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满怀热情,学生无动于衷;老师紧张忙碌,学生袖手旁观。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问个不停,学生匆忙地思考、讨论,然后匆忙地回答或交流。且不说短时间内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回答的效度,单是这些一问即答,就可以推测出这不是“学习”而是“复习”,学生都会答的,我想也用不着老师去问。
当然,也有学生答不出来或答得不好的时候,但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不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不花足够的精力引导学生探索,甚至忽略或回避与自己教案(课件)无关的回答,强行把学生牵回预设的“正道”。老师的预设也可能有学生未知的、不会的,可学生刚刚有了兴趣和热情,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规定2分钟看书、讨论或练习。我想真正值得思考或练习的内容,两三分钟显然是不够的,显然这也不可能让学习真实发生。那些两三分钟就可以完成的阅读、思考、讨论或练习,要么过于简单,或么展示的成果是提前做好的。这是为讨论而讨论、为展示而展示,也就必然是伪讨论、伪展示。
此外,课堂上讲得多、问得多,学生想得多、答得多,就算有效,也只是“学”,缺少训练,把戏没有过手,也就是没有“习”。光说不练,等于白干。有学无习,也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大根源。习没有真实发生,也难以明证学的真实性。
因此,学习要真实发生,教学的问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困惑,练习的内容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课前的功课要做足,教学设计之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当下需求,找到生长点。课堂上,老师要淡化自己的霸主地位,减少自己的话语权利,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和习关联性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交流、练习与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由时间来保障。即使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的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按老师的预设来推进。要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临时的学情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该慢的慢,该停的停,该放的放,该增的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班级制教学的弊端是很难兼顾全体学生,我们尽量着眼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教学,但学生在课堂上依然闻道有先后、学会有早迟,所以有时要为某一个学生放慢脚步,或为另一个学生补充营养,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生长。本质上说,集体是个体的组合,个体真实的学习才能证明全班学习的真实发生。
以老师的才华横溢口若悬河或师生的热闹问答形式互动来评价课堂的时代已经过去。基于学生需求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设计,出于真实学习有一定艺术的教学指导,在于个体学习有一定收获的教学效果,才是评价老师优劣的标准。
老师求真务实,才会有学生的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