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几点使用心得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紧跟时代,除了强化核心价值观、强调立德树人和加大传统文化分量,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在于读书的设计:更加重视激发读书兴趣,学习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由于部编教材不是旧瓶装新酒,也不是新瓶装旧酒。用好部编教材,不能按照以前的教法,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是什么文体,有几大要素,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那就太简单了。她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有意在语文知识呈现方面“弱化”系统性,尽量规避概念灌输式的编法,按照“课标”要求做到“随文学习”。本文主要就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几点使用心得。
一、编写意图体现了极强的操作性
为什么说操作性极强呢?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讲这套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综合表现。因此,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编写意图,相较于过去的教材,部编教材的课文和单元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教材的变化。
课文数量减少了,由原来的一册30篇,降为每册24篇;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时文相对减少,很多经典课文回来了。比如《窃读记》《诫子书》《纪念白求恩》《杞人忧天》等等;传统文化篇目增加,初中古诗文占所有篇目的51.7%;革命传统教育项目占有较大比重。
(二) 单元结构变化,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每个单元课文由两条线索组织起来。
一条线索: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第二条线索: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这种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运用,实现了语文知识体系的重建。他把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线索清楚,要点清晰的落实在各个学段各个单元的课文中,使我们备课,上课变得轻松起来,这也是操作性强的具体体现。
(三)备课提供了五个渠道:
1.教师用书,详尽地罗列了每一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知识,要进行哪些必要训练。
2.单元导语,提示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知识点或者能力点。
3.每课后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有一两道题,照应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是综合性学习。
4.写作,名著选读等,全都有较为具体的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
5.补白,联系课本和教学设计,介绍必须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这五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我们备课时注意梳理,上课时尽量自然扎实的体现在教学中,就能基本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以上内容来自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的一些讲稿。我在温教授的讲稿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大家使用部编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分量加强的用意。这个用意是什么呢?我想,这个用意体现的正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更加重视学生自主阅读,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二、语文教学实践体现了极强的操作性
(一)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这一年以来,我实践了温敏儒教授提倡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部编教材课型区分明显。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和试用教读课上学习的方法。这就克服了以往几乎所有课全都讲得差不多,都是细嚼慢咽、反复操练的缺点。这两种课加上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
1.教读课的具体操作。
以前的教材里,把课文分为了精读和略读,但由于怕考试考倒学生,答不上题,影响考试成绩,我几乎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我通通按精读来讲,所以当其他学科已经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我还在那儿讲啊讲,所以去年新教材培训,我得知全册只有24课,就觉得很开心,现在想想,其实那些所谓的讲不完,只是我没有解放思想,摆脱考试分数压力,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新教材为了让我们意识到两种课型的区别,有意识地把精读改为教读,把略读改为自读,就不难看出编者的苦心。所以,这一年来,我也大胆的放开了手脚,教读课文我细讲。即,讲知识点,训练能力点,也教他们阅读课文的方法,重点是方法。
2.自读课文的具体操作。
我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体验和试用教读课上学习的方法。当然,自读课文也不是老师完全甩手不管。首先必须保证课堂自读时间。不能完全甩给孩子,自己课外去看,其次是引导孩子自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后的阅读提示、旁批,按阅读步骤完成自读任务。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就是一片自读课文。孩子们就做了这样几件事。首先在文中勾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重点字注音,勾画注释中的部分词语解释。其次要自读课文,思考旁批中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理解写在对应的问题旁。然后按阅读提示的要求,在课文中勾画出几个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读一读、体味并旁批上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当然不同的课文,步骤也会相应有调整,有的旁批问题较少,也是可以让孩子自己提问题,交流解决的,所有这些问题,我基本上没有给他们讲个答案,我害怕一讲,这个可又要变味儿了,孩子们又有了依赖性。
也许有的老师依然是不敢放手的,因为虽然课本上标注为制度,却没有哪个条文明确讲,自读课文不考试呀?是啊,上次期末考试,我们七年级就考了一篇自读课文,梁启超的《最苦和最乐》,我听说这一消息的时候,内心也是崩溃的,因为我们很多老师是讲了的啊,要是差距太大,面子上也挂不住啊!结果和年级的其他班级间并没有多大的差距,由此可见,老师适当的放手,并没有什么坏处,也许短期内会影响考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3.课外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温儒敏教授说,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就算成功。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努力。
首先,以每周完成两页摘抄积累作业的方式,督促课外阅读。
其次,寒暑假要求孩子阅读课本名著导读的篇目,以及一些学生感兴趣、有正能量的读物。比如《凡尔纳》系列、《哈利波特》系列、《三体》系列、《射雕英雄传》等等。因为你不推荐一些他感兴趣的,他总会被其他一些地摊文学吸引。还要求他们完成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然后,让孩子们每人拿一两本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放在学校。但是多数时候是说,在教室后面的书柜里,每周最多能给他们两节课的课外阅读时间。没办法,孩子们并不是想象中那样能控制自己,其他学科老师意见也会很大。孩子们对自主性阅读兴趣是很大的,尤其是课外阅读,或许有的孩子并不真心爱阅读,而是想享受一段轻松闲暇的时光,但肯定会有一部分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甚至慢慢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以上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其实很多老师平时就是这样做的。但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比如家长的不理解,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以及阅读时间的不足等等,当然,如果能得到学校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每周安排几节阅读课,提供更多课外读物,就最好不过了,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至少能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这样提升语文素养,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二)作文教学的具体操作。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阅读和作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阅读,也是在为作文的素材,方法,做准备,所以,我会把作文教学生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我通常会在科文讲完后,给孩子们提出一个思考题,这篇课文的哪些方法,哪些内容,哪些语言,你想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呢?这样提问的好处,是把学习借鉴他人写作方法的意识,渗透进他们的心里。慢慢的它会变成一种自觉的思考,比如,我们学习《散步》,他们会想到环境描写、结尾议论、在叙事性文章中对主题表达起到的作用,学了《紫藤萝瀑布》,《台阶》后会提到简洁有深意的一句话开头方式的精妙等等。也许孩子们一开始学得并不像,但只要有了学习借鉴的意识,写作就会日臻成熟起来。
2.在写作课上系统的写作训练
仅仅在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是不够的,关键还要上好作文课。作文课很难教,作文课教案很难写,这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的普遍感觉。以前信息技术不发达,资料不丰富的时候,那真是愁死人了,尤其像我,自己写作水平不高,教起来就更吃力,往往给个题目,简单分析一下,就让孩子们写,然后在批改评讲的过程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来信息技术发达了,收集资料方便了,作文课相对轻松起来,但依然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缺乏系统训练,这次的部编教材,给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她有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极强的作文训练体系。
初一上下册,一共是二十节写作课,每一个单元一次,系统训练,分别是上册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新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下册的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
它的可操作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它能结合对应单元中的课文分析,注重其写作方法的指导,并给出训练题目,提示该作文题目的写作方法。其次,还配发了一本《作文训练》,与部编教材完全匹配,有方法指导,有例文分析,有美文鉴赏,有共享资源,有自主演练。
我要做的,就是:
充分的给出作文课时间,每次作文至少两节课。
明确训练目的
解读分析,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作文训练上的例文,美文。
保证四十分钟课堂作文时间。这一点很重要,我这也是为了避免学生抄袭,让他们得到真正的训练,管它写得好不好,总是自己写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把握写作时间的能力。
3.写作兴趣培养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陪伴、欣赏、呐喊。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计划和培养孩子们读书写作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只要我们始终牵着这个牛鼻子,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是肯定会提高的,老师们都有许多激发孩子们写作兴趣的方法,比如面批面改,点名表扬,在课堂上读一读写得好的作文,把好文章张贴在教室,在作文本后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带着孩子们观察体验生活等等。方法肯定我们都用过,并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用的方法,我们大家都要坚持下去,这有助于提高写作的整体水平。当然,也有那么一种可能性,即便我们用上了各种方法,这种真正对写作感兴趣的,除了一开始就充满兴趣的孩子,其他也就寥寥无几。多数孩子还是见招拆招,完成任务而已,因为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只是老师的事,这时我想,我也许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对写作感兴趣,但我希望爱好的孩子,一直坚持下去,所以作文评讲后,我就会说,有愿意和老师单独交流你的作文的,把你的作文本摆在办公桌上,多则十几本,少则三五本,我会和他们单独交流、修改,有时有的孩子还会改几遍让我看,其中有些孩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零七级的蒋中飞,爱好写文白夹杂的文章,写武打小说,另一个叫李科的知识面广,文章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一个叫张浩的,一开始作文写的很痛苦,改着改着,突然开窍了,初中毕业的暑假写了几篇文章,拿来说让我给看看改改,我一看写这么好,咋改呀,你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了,我只需欣赏。大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团,一直坚持了下去。一零级的周岳川,爱好写诗,一三级的严晗喜欢写诗和小小说,经常在微信上发作品发给我看,高考前几天还兴奋的给我说,他的文章被哪个公众号选用了,说也许他以后可以通过码字养活自己了!对于这些孩子,在他们追求文学的道路上,我们能教给他们的知识,可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做一个陪伴者、欣赏者、和呐喊者。
(三)重视写字训练,关键在用心和坚持。
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做语文老师的简直太清楚不过了!写字能力也是我们语文素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次部编教材,也格外重视书写规范性的训练,课文后的读读写写,采用了田字格,而且里面的字,也全是丁龙康先生亲笔撰写的硬笔书法,我历来比较重视孩子练字的问题。一开始我让他们每天练一篇字,我看他们每天都写,却收效甚微,所以从零七级的时候,我改变了策略,开学我就让他们用一张纸,写上计划理想,然后我就把这张纸保管起来,布置下练字任务,准备自己喜欢的楷书行楷字帖和田字格本,每天练字三排,不用太多。我自己字写得不好,没法教他们怎么起笔收笔,我就讲不说话的老师在字帖里:先观察结构笔画,把它印在脑子里,再照着样子写。接下来的重点是批改,虽然我写得不好,但我欣赏得来呀,我就用红笔一圈,写得好的顺眼的,最近练字态度好的,我多圈几个。态度不端正了,我又少圈几个,有个孩子有一次拿了练字本来,说他觉得我没有圈到的几个字,比圈到的写得好。我说你写得好的太多,圈不过来,他就又高高兴兴地回去,一直坚持到初三中考前一个多月。我决定对三年的练字做个总结,就把初一开学写的计划理想那一张纸,一一发给他们,再让他们拿出语文作业本,一对比,变化真的太大,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敢相信那张纸是自己写的。通过这么多届的训练,结论是字是能练好的,贵在用心和坚持。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的来说,部编教材是指导性、操作性极强的新教材,重点是教多种读书方法,相比以往更加重视往课外阅读延伸。我认为这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J].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2017,11.
[2]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大出版社,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