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00228008652038C/2021-00229 | 发文字号 | 梁平府发〔2021〕16号 |
主题分类 | 应急管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规划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标题 |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
成文日期 | 2021-12-16 | 发布日期 | 2021-12-17 |
索引号 | 11500228008652038C/2021-00229 |
发文字号 | 梁平府发〔2021〕16号 |
主题分类 | 应急管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规划 |
发布机构 | 梁平区政府办公室 |
有效性 | |
标题 |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成文日期 | 2021-12-16 |
发布日期 | 2021-12-17 |
梁平府发〔2021〕16号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梁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梁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梁平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对于进一步筑牢全市安全发展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为切实加强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应急管理部关于做好“十四五”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应急函〔2019〕179号)《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发改规〔2019〕849号)《重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安办〔2019〕81号)《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十四五”区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梁平府办发〔2020〕80号)的要求和意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为全区“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总体工作要求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和部署,以指导全区未来五年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应急管理工作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情况
1.安全生产领域
梁平区生产经营单位点多面广,高危行业企业门类齐全,现有工贸企业254家,其中规上企业105家;非煤矿山9家;危险化学品企业50家,民爆器材仓库1个、烟花爆竹经营企业4家,烟花爆竹零售点555个,目前我区无重大危险源。
大型商场超市市场7个(重百商场、永辉超市大众店和西池店、国美电器、京百润.融城、亿联商贸城、商投世纪广场),大中型酒店4个(戴斯、名豪、云湖、平野园林),报废汽车拆解企业2个(重庆报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梁平第一分公司、重庆报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梁平第二分公司),加油站42座,分别为中石油14座,中石化6座,高速服务区3座(中石油迅发公司),合资及民营加油站19座。
全区现有建筑企业77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46家(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5家,三级企业40家)、专业承包企业7家、劳务分包企业24家。注册登记建造师397人,其中一级建造师26人,二级建造师371人。区外参建企业106个。2016年至2020年,我区共有在建建筑工程474个,总建筑面积1321.628万㎡。办理起重机械安装告知458台,使用登记436台,拆除381台,产权备案7台,产权注销1台;安全竣工验收项目236个,面积425.74万㎡,其中申报市级文明工地2个;申报扬尘示范工地25个;申报“智慧工地”工程37个。每次检查均覆盖全区所有在建工程,累计排查隐患4862余处、发出隐患整改通知1170份,发出停工整改通知253份,所有隐患整改率均达到了100%。
客货运输企业59家,营运车辆727辆,各类船舶48艘;公路总里程511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6公里,国省道396.04公里,农村公路4630.42 公里;桥梁443座;拖拉机121辆,联合收割机452辆;长输油气管线7条,总里程206.18公里;生产型页岩气气井1口。
消防重点单位381家,高层建筑440栋;各级各类学校153所,A级景区4个,中小型水库77座,地质灾害点423个。
2.自然灾害领域
我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川东褶皱带上,幅员面积1890平方公里,人口92万,辖5个街道、26个镇、2个乡,辖区范围内,历史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但是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临近地区先后多次发生地震,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对我区影响很大。且我区紧倚三峡库区,极易受到库区地震灾害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地震灾害仍是今后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
森林火灾情况:梁平区林地面积91779.5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7%;非林地面积97198.1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43%。有林地78117.0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5.11%;疏林地87.9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10%;灌木林地11351.4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2.37%;未成林地1105.46公顷,占林地面积1.20%;苗圃地45.2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5%;无立木林地814.7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89%;宜林地面积240.08公顷,占林地面积0.26%;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17.47公顷,占林地面积0.02%。梁平区森林面积88544.60公顷(包括乔木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森林覆盖率为46.85%。国有林场2家。
据统计,2004-2013年共发生火情78次,其中森林火灾7次,过火面积17.43公顷,损失幼树1.2万株,损失竹材130吨,损失木材1390立方米。2014年至今,全区发生一般森林火灾2起, 较大森林火灾1起,无人员伤亡。梁平区森林火灾起火原因主要是生产性用火和非生产性用火(野外吸烟、上坟烧纸、铲烧火灰等)。
防汛抗旱情况:完成投资679万元,进一步实施了现有非工措施巩固完善和非工程措施示范建设及山洪危险区的补充调查,建立了专业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有机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升级改造6个自动水位站,新建7个视频监测站,2条小流域入户新型系统示范建设,更换机房山洪服务器等设备,实现高效运行,大大提高了山洪灾害防治能力。
实施防洪护岸及其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继续对区内重点河流重点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基本建成完善的工程防护体系。城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聚居区、产业集聚区河段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到2025年,城区防洪达标,达到20年一遇,建制镇规划区防洪达标,达到10年一遇,主要涝区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防汛抢险及应急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趋于完善,初步建立覆盖全区水文巡测及监测体系,水文洪旱预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
地质灾害情况:我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23处,危及2786户11324人11773间住房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29545万元。其中滑坡315处、崩塌98处、不稳定斜坡4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5处。按照威胁程度划分,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约占0.9%,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76处,约占18.0%,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343处,约占81.1%。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与成效
1.工作成效及亮点。
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1%,连续76个月无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旅游等行业领域均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各主要指标下降幅度优于全国及重庆市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表:
表1 “十三五”安全生产规划主要指标完成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5年 实际数 |
“十三五”末 目标值 |
2020年 实际数 |
1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74 |
≦0.04 |
0.032 |
“十三五”期间,梁平区连续5年被市政府、市安委会评为先进等次。区应急局连续4年获得“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连续5年获得全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等次,2020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成效突出的集体记“三等功”。在全力确保机构改革重组特殊时期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稳定的同时,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工作开展情况。
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对标市安委会、市减灾委体系设置,结合梁平区实际,健全了“两委一总”防灾减灾体系,将梁平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更名为梁平区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矿山、旅游、城市运行、消防、特种设备、工贸安全10个专项安全办公室;成立梁平区减灾委员会,设置自然灾害应急总指挥部,下设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等4个专项指挥部。
应急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梁平区完善了行政管理、组织指挥、应急力量、制度保障“四大体系”的建设,确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即区、乡镇(街道)、村居、网格的综合应急“四级网络”;横向即区级各行业部门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内设机构全覆盖。
①区级各部门设立专兼职应急管理机构,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经信、教育、建设、交通、农业、商务、民政、城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林业、规划自然资源、气象等负有应急管理职能的区级部门均设置了应急管理科室,做到了应急管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
②全区33个乡镇(街道)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统筹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管理、消防管理等职责。
③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员、社区网格员建设,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和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工作。
④灾害信息员相关情况。我区已建立覆盖城乡的“区、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区、乡镇(街道)、村社三级灾害信息员人数均不低于2人,实行AB角管理。
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利用5G网络,督促指导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电信网络等传播媒介,准确、及时、无偿向公众传播预警信息。建成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接入了区安委会、减灾会各部门、重点企业的实时监控、业务数据等,实现数据融合,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了风险管控能力。支持多种设备接入。初步实现无人机、单兵、手机APP与应急指挥中心对接,能实时传入图像、视频,提供GPS定位、语音喊话、回传等功能。
以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标准化建设、政务值班工作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夯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管理基础;依托重庆市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平台建成包括4大类328小类的风险数据库;依托移动通信快速预警发布系统,解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综合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军地协同联动机制,一旦发生安全生产或自然灾害事故需要区武装部和梁平武警中队紧急救援时,确保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我区已与周边的垫江、忠县、万州、开州、开江、达州、大竹等区县建立了护林灭火协调联动机制,每年召开1次护林灭火协调工作会。
初步建立综合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包括:具备监管监察、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政务管理五大功能,实现与其他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共用、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程度),达到应急指挥的现代化,建立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分区域、分行业建立风险分布电子图,目前达到了国家三级标准。
不断强化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目前,梁平区的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有区综合应急救援队(32人)、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20人)、区消防支队、区武装部民兵应急队(960人)、武警梁平中队及各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
各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包含乡镇(街道)专职应急救援队和微型消防站两部分,较大乡镇(街道)不得低于15人,较小乡镇救援队伍人数不得低于6人,经费来源主要是乡镇(街道)自筹。
落实应急救援指挥官制度。梁平区应急救援指挥官制度遵从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应急局的做法,其任命、任务、职责、权利、义务均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开展工作。突发事故灾害发生后,事发地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先期处置。发生事故灾害时,现场指挥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由总指挥任命技术指挥官,总指挥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调整配备技术指挥官的人数。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各类宣传850余次,专题培训510余名安全监管执法人员、660名灾情信息员、3200余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1000余名特种作业人员。
强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烟花爆竹、矿山、老旧电梯、化粪池、城乡接合部废弃厂房等重点领域、重要场所、薄弱环节的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依法从重查处安全生产严重违法行为。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集中整治非法违法行为,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较大以上事故为重点,以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努力确保全区安全生产状况平稳,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能力。完成20家煤矿关闭,27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转型发展,明月山禁建区28家非煤矿山企业全部关闭工作。工贸、矿山、危化行业创建安全标准化企业48家。全区高危行业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合理布置313个村1000个应急喇叭点位;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30余次。
高危行业推行总工程师制度。在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推行总工程师制度,持续完善以企业总工程师制度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道路交通、烟花爆竹经营公司、加油站、煤矿、非煤矿山等行业均按照要求购买地方性安全责任保险。
旅游安全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机构改革整合了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和旅游行业,同时也将新闻出版、电影业单列管理,有效保障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安全生产的矛盾和问题;旅游安全办公室在全市推广,旅游安全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加大森林火灾风险调查评估工作。重点加强森林类景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区、重点林区等关键部位的风险识别与登记工作,详实准确收集森林火灾风险点及其周边信息,对500亩以上的成片林区林缘100米以内的民房、学校、加油站、液化储备站、危险化学品企业、输油(气)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不足500亩林区面积,林缘、林内的危险性高、经济价值大的设施建立动态数据库。逐步完善风险点信息采集、建档和动态管理工作,初步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信息数据库。加强森林防火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加大森林防火科技装备投入力度,力争实现防火联防联控区、乡、村三级协同指挥。
加大防汛抗旱防御工程建设投资。加强对中小河流治理、应急度汛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抗旱水源工程等防御工程的建设,以发挥工程防灾减灾效益,确保度汛安全。加大防洪安全教育力度,更进一步普及山洪避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减灾意识,使防汛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提升基层防汛抗旱业务部门能力。进一步增加基层防汛抗旱从业人员数量,强化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防汛工作业务能力。
建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为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化管理要求,采用群测群防专用手机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及时采集、上报、存储、分析监测数据。为有效应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行业和区域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其中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周边、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和农村“四好路”、农房周边、旅游景区等区域排查。
加强防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城镇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他空地等地势开阔地带确定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纳入年度宣传计划,与土地、应急等宣传有机结合,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区广大干群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和防灾救灾能力。
其他领域灾害防御及保障。
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加强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防范低温、大风、雨雪冰冻、连阴雨等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文化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建设、修缮和安全管理,确保各类安全警示、救援装置设备正常运转,确保旅游安全。
交通运输部门重点防范大雾、雨雪冰冻等天气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加强安全设施装备修缮维护,组织制订各类灾害性天气情况下的防范应对措施。
电力、建设、通信、城管等部门和单位重点防范大雾、低温、雨雪冰冻等天气的影响,要做好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及时组织对因灾受损设施的抢修,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停供现象。
(三)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面临的形势
当前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工商贸、建设、文旅活动持续繁荣,事故防控和灾害防治压力持续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多个重要的政策文件,将安全发展与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十三五”期间,全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以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为目标,以安全生产“三基”建设为主线,持续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快构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着力提高监管执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随着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全社会尊法守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自机构改革梁平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职能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宗旨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2.存在的问题
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正处于新旧机制转型、职责交接、力量转换的适应阶段,新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应急管理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还不完善,执法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应急协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层应急管理基础仍然相对薄弱。一是基层灾害信息员不稳定且能力不足。我区灾害信息员基本是村干部兼任,年龄普遍偏大,对灾情指标掌握不到位,对电脑等智能化报灾方式不熟悉。二是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资金、物资和装备不足,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获取慢,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我区虽然建立了综合应急平台,但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危险源、典型案例、专家名单、风险隐患等系统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有待完善,软件开发有待提高,GIS一张图需提档升级。视频监控接入较少,尚未实现与乡镇、与区级部门的纵横交错、无缝对接、信息共享。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十三五”期间,全区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艰巨,虽然总体趋势平稳向好,但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潜在风险仍然较多,安全生产形势稳中有忧、稳中有险,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少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型涉农企业、小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加之受经济下行影响,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基础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教育不到位。
二是政府监管力度深度有待加强。区级部门对重点隐患治理督促应进一步强化,科学年度检查执法计划,制定完善监管工作指南,推进监管规范化建设,提高行业监管的权威和绩效。
三是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企业违章指挥,劳动者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仍然存在,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与自我防护内里亟待加强。
四是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区机动车保有量急剧飙升且基数大,驾驶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管理措施不健全,农村交通条件不高,农村交通劝导体系尚未规范化全覆盖。
五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机构改革后,基层应急部门(科室)承担的任务呈几何倍数增加,但安全监管力量没有增加,且平均年龄偏大,在前途上没有奔头,在政策激励上没有盼头,安全监管经费、方式与履行任务不相适应。
六是安全监管科技水平不高。安全监管手段基本停留在传统方式,缺乏科技设备作支撑,缺乏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在监测监控、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七是新老安全生产问题叠加聚集矛盾突出。在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因素的影响,全区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导致部分行业领域欠账较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和步伐的加快,新的安全生产问题也接踵而至,特种设备、道路交通、高层建筑、燃气管道、城市地下管网等施工、运行和管理的新老安全生产问题日益聚集,安全风险不断加大,给未来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应急救灾投入不足。各类救援队伍缺少资金保障,没有更多的专项资金投入到应急队伍能力的建设上,应急救援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应急救援物资种类和常备数量不够,未达到100万人区县应急救援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根据我区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等综合条件,规划我区应建37个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建好2个短期应急避难场所、24个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存在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未与生活物资供货商签定供货协议、未与医院签定救护协议等问题。
应急意识尚待优化提高。应急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专业性、实战性还有待优化和提高,特别是基层管理和部分企业一线作业人员缺乏应急意识和先期处置技能的现象较为突出。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文化氛围还不够浓烈,宣传教育内容覆盖面、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创新手段还有待加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许还有一定差距,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为薄弱。
重点行业领域提升本质安全面临瓶颈。
道路交通:电动车违法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影响道路通行秩序。
建筑施工方面:挂靠承包、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无证施工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企业安全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监管人员脱岗或在岗不在位。农村公路建设安全施工资料不齐全,有的施工现场缺少安全标语、警示标识标牌。农村建房专业队伍少、年龄偏大、安全防护措施缺乏,事故多发。
消防方面:低端商业市场商户占道经营,电气线路老化、凌乱、私拉乱接等现象普遍存在。高层建筑用电用气消防隐患较大。老旧小区消防通道被占用、堵塞,电动车“飞线充电”现象突出。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或不符合规范。农村地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特种设备方面:老旧小区加装及无物业管理的电梯为业主共有,安全管理责任落实难。电梯维保、整改等方面的资金筹措困难,设备维护不及时、不到位而可能引起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大。
危险化学品方面:城区没有符合规定的液化石油气配送仓库,销售配送环节安全监管难度大。
防震减灾体系不健全。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严重滞后,覆盖全区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防震减灾“三网一员”群测群防体系有待建立完善,社区、乡镇和农村防震减灾科学普及率不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防震减灾机构和防震减灾制度不完善。防震减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未得到充分保障,不利于防震减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力量薄弱,救助装备匮乏,有效的地震预警机制尚未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各级地震应急演练尚需常态化。
震害防御能力较弱。作为紧倚三峡库区的重点监视防御地区,我区防御地震灾害总体能力较低,工程抗震设防亟待加强,全区新建、改建、扩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未按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小学校舍及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能力极差,存在较大的地震安全隐患。
文化旅游行业需要的支撑和保障条件。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旅游安全需要群防群控,需要行业监管、专项监管、综合监管协同用力,亟需完善旅游安全相关法规及制度化保障,要对新增设景区新型游戏设备的严格管控和监管,保障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强化安全风险预防治理,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积极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加快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预防为主,源头管控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社区减灾等基础性工作,有效控制事故灾害风险。
3.夯实末梢,共建共治
发挥基层力量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方面的基础防线作用,打通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实现社会共治、责任共担、安全共享。
4.整合资源,科学救援
全面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资源的有机整合,大力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防灾减灾体系。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目标,打造“精准救援”、“专业救援”、“高效救援”的科学救援体系。充分调动现代化高精良装备资源,强化救援效能。充分运用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有效发挥应急联动机制作用,不断提升快速响应、灵活机动能力,缩短到达事故救援现场时间。充分应用人员定位、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力争做到搜寻救援不漏一个地方、不留任何死角。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有序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明晰高效。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职能划分、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健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100%,全区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80%。
——事故灾害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持续下降。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
——事故灾害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应急指挥、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到2025年,区、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成率达100%,社区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达100%。
——应急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支撑、人才保障、信息技术、产业资源更加有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现规模,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
——社会共治共建格局基本形成。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发挥,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3.核心指标
“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核心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指标性质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9% |
约束性 |
2 |
5年累计较大事故起数 |
2起以内 |
约束性 |
3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37.5% |
约束性 |
4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 |
≤1% |
预期性 |
5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 |
预期性 |
6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人 |
预期性 |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织密应急管理工作责任网络。
1.优化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乡镇(街道)政府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明确村(社区)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工作内容。推动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管机构。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高效运行区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优化厘清执法管辖权限,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准军事化管理,改善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业化水平。
2.优化组织指挥体系
强化集中统一指挥。建立完善区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区应急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事故灾害救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健全区安委会、减灾委“两委”,安全生产领域10个专项办公室,以及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4个专项指挥部的职能,强化应急管理机构辅助决策指挥职责和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等职能,明晰战时各部门统筹指挥边界职责。
优化应急协同机制。建立区级党委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应急议事协调会议机制。建立各部门和相关单位灾情报送、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物资共享、联合处置等联动协同机制。与周边区县签订跨区域、跨流域应急联动协议,构建应急联动、协同指挥等工作机制,强化事故灾害信息和应急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驻梁解放军、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办法,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灾情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形成明确的指挥、协调和保障协同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
规范现场指挥决策。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制定现场指挥决策规范,提高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和指挥保障能力。健全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队伍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厘清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职责边界,规范现场处置流程。
3.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宣传应急法规规章。大力宣传《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重庆市消防条例》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修)订。有序推进全市地方标准,着力加强风险隐患评估识别、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标志标识、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物资储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演练、灾情评估等相关标准。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清单和执法检查清单“三标合一”。
营造依法执法环境。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执法效果评估和重大案件复核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责任追究衔接制度。推进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建立执法效果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严格追责问责制度。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和“三责同追”,对典型事故查处实施挂牌督办。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和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严格执行全市党政领导干预行政执法、事故查处和灾害调查评估公开通报制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定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严格目标考核,推动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延伸至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完善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和自然灾害风险报告奖励制度。探索出台基层应急管理人员人文关怀、表彰奖励对应急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的政策。
4.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责任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压紧部门监管责任。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压实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确保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覆盖。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压实区级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气象等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主管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抢险救援职能职责。建立完善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权力及责任清单,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责任模糊地带。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推动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督促完善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督促企业加强安全技术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推进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持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5.深化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
围绕风险隐患开展大排查。科学制定排查清单,指导企业严格落实班组日排查、部门周排查、厂长月排查的“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严格对单开展排查,紧盯企业主要负责人带头履职的关键作用,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将排查责任落实到每个层级、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各行业部门组织开展“走山走水”灾害排查。
紧盯问题隐患开展大整治。围绕排查出的问题隐患,落实整治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对存在重大事故灾害隐患的企业和责任单位,必须依法落实停产停业整顿有关要求,建立重大隐患整改“双重责任人”制度,明确企业单位整改责任人和行业部门监管负责人。强化隐患整改技术支撑,科学制定整改技术方案。
扭住突出违法行为大执法。将务实开展检查执法,作为各级行业监管部门履职尽责的重要标尺,对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开展“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闭环执法。严格落实“行刑衔接”“依法从重”要求,对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法定情形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推动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执法“清零”,持续提升执法检查强度、问题查找强度和执法处罚强度。
(二)强化风险预防治理,增强各类事故灾害抵御能力。
1.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推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相关部门风险管控责任。把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在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行全过程实行风险管理。
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建立健全高危行业准入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对不符合相关安全条件的严禁准入。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全区范围开展洪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地震、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重点风险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2.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
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旱、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逐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在重点行业企业推行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第三方服务的安全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实现风险精准化管控治理。
完善事故灾害预警和信息发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提高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100%,大河短期水文预报准确率达到95%,中小河流预警覆盖率达85%,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推动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公安、经信、住建、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区级涉灾部门制定相关灾害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健全事故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
3.持续改善安全保障基本面
改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新建农村公路严格“三同时”要求,全面排查整治生命防护工程隐患,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桥梁护栏升级改造、普通公路危旧桥隧改造、普通公路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政消火栓与城市新(改)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实现全区范围的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到100%。持续推进老旧电梯改造更新。建立应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风险管理系统。
推进防灾减灾基础工程。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蓄水空间等设施建设,有效治理城市洪涝问题。完成全区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地震安全保障,实施地震易发区农村民居加固工程。推进全区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建设,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等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新建森林火情智能监控系统。加强森林防火检查站、森林消防水池、防火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市下达的森林防火标准化检查站建设任务。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多灾统筹、提级扩能。
4.提升城市运行安全水平
开展以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基础设施、老旧人防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等为重点的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专项体检。对城市道路、桥涵等重点部位进行排查,采取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推进油气长输管道占压、交叉穿越、间距不足、地质灾害等隐患整治。全面排查燃气场站、加气站、管网等设施,严格落实燃气企业和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推动餐饮场所等安装燃气报警装置。加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地下管线、醇基液体燃料、成品油、城市排水、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渣土受纳场、城市照明及户外广告设施、人防工程等城市敏感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各类平台建设,实现联动互通、信息共享,加强城市运行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应对处置。依法打击城市违法建设、损坏公共设施、侵占公共空间、渣土车辆违法运输倾倒等行为。开展城市内涝点整治专项行动,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有效提升排水防涝应急能力。
5.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危险化学品安全。严格按照《全市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重点危化工艺、重点监管危化品安全管理,加强危化品运输车辆管理。实行废弃危险化学品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处置单位清单化管理,完善废弃危险化学品收、运、处体系。对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艺设备、储存设施开展安全评估,整治无正规设计、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危化品超量、超范围储存等突出问题。强化危化品违规生产、储存、成品油非法经营及非法违法小化工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打非”工作。
矿山安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煤矿产业关闭退出成果,严厉打击私挖乱采行为。打造安全、绿色、智慧矿山,实现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非煤矿山发展规模化,完善非煤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格规模和数量控制,强化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实施非煤矿山关停并转,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60%。推进非煤矿山采掘机械化,鼓励企业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和工艺,重点岗位、危险作业机械化率100%。推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企业重点危险岗位视频监控智能化建设。健全完善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落实安全技术总工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享受更多优惠政策挂钩机制。加快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
消防安全。实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健全部门间联合执法管理机制。实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升计划,强化高层建筑火灾隐患治理。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工程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将老旧小区、古镇古寨消防安全治理列入实事工程,持续开展家庭生产加工作坊、彩钢板建筑、“三合一”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农村地区等火灾隐患治理。推动建立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大数据库。针对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业态火灾风险,优化落实防控措施。
道路运输安全。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平交路口等重点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加强城市隧道桥梁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客货车产品生产准入、一致性监管,依法淘汰隐患问题车辆,分步实施800公里以上道路班线客运退出客运市场或者转为包车客运。严格治理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在用“两客一危”车辆和公交客运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班车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加强延伸到农村的城市公交车安全监管,禁止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农村地区通行有乘客站立区的公交车辆。建立危险货物运输信息平台,推广应用危险货物电子运单,推动部门共享相关数据,推进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管理。建立治超信息监管系统,整治“百吨王”,理顺信息传递层级,畅通信息传递渠道,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措施。严格《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用好全市统一的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加强交通事故救援“绿色通道”建设。到2025年,道路运输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9%及以上。
其他交通运输安全。深化机场净空保护、鸟击防范等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无人机管控。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健全综合交通枢纽安全监管协调沟通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违规施工作业、私搭乱建、堆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危及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严格自用船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邮政快递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协议用户安全管理,完善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
建设施工安全。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落实建筑物所有权人主体责任。强化因工程建设导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隐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危大工程安全管理,落实防高坠措施,督促企业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部位等区域实施重点防护。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核查等制度措施落地力度。严格查处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突出违法行为。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住房安全监管。到2025年,建设施工事故死亡人数累计下降9%及以上。
工贸安全。对粉尘涉爆、钢铁等三类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定期调度、“销号管理”。对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持续开展粉尘涉爆、冶金煤气、高温熔融、涉氨制冷和有限空间作业的“四涉一有限”专项整治。坚持完善标准化评审和执法检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分类分级推进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开展园区外分散企业“搬、改、关”专项治理。
危险废物安全。建立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鼓励危险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特种设备安全。持续推动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隐患整治,严格落实油气管道和城镇燃气管道法定检验制度。以“互联网+”等信息化为手段,建设智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发挥电梯96333应急处置平台运行效能,推动电梯物联网技术落地,推进气瓶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用好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和全市特种设备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建立完善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标准规范。扎实推进电梯按需维保新模式。
旅游安全。依法严格落实旅游安全监管责任,推动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明确专项监管部门和职责,指导市场健康发展。开展旅游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对玻璃廊桥、悬崖秋千、滑索等高空设施规划、建设、运行监管,持续开展安全性系统评估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旅游安全突出违法行为。建立旅行社动态管理机制。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对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行安全提示。
功能区安全。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开展园区建设项目区域整体安全评价,完善园区安全保障设施。开展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有序推进园区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建成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6.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
洪旱灾害防治。强化中型水库、重点城镇、重点区域等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制度,继续实施责任人公示制度。重点开展全区中小河流洪水风险普查,制订全区洪水风险区划图。支持洪旱灾害防抗、信息等技术创新与攻关。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治理。
地质地震灾害防治。全面推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将监测、处置和防治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技术管理员”四重网格工作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实施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项目建设,有序实施避险移民搬迁。开展地震灾害隐患排查及治理,实施重点地区地震活断层探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加快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提高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保障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森林火灾防治。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落实区、乡镇(街道)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旅游地区、农林接合部的火源管控力度,认真落实松材线虫疫木焚烧规定。加快推进建设火情瞭望塔、监测哨、电子监控、防火蓄水池、防火隔离带、防火通道等基础设施。每年至少开展2次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时段森林火灾督导检查。全区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
气象灾害防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全媒体准确及时无偿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实效。
(三)健全应急力量体系,提高事故灾害救援处置能力。
1.加强专常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全面发挥区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作用。定期参加全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技能比武竞赛和跨区机动演练。按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指导目录,加强队伍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提高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探索建立区、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结构和布局,建设森林、防汛抗旱、地震地灾、水上、矿山、危化、工贸、隧道、航空、通信、电力、道路运输、卫生、环境、城市管理、人防等领域事故灾害专业救援(保障)队伍。严格执行《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分专业制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比武,优化协同调度和应急保障机制。加强智能无人救援、特种救援等设备装备配备,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2.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
加大军地统建力度,多措并举提高民兵应急力量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建立组织指挥和联动机制,实现军地应急力量共建共训。科学制定装备配备规划,支持民兵应急力量装备建设。组织开展民兵应急力量联考联评和事故灾害综合应急演练。
3.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推动社会应急力量与综合应急救援队、专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定期组织社会应急力量参加联合训练和演练。定期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建立激励机制,按国家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做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明确因应急救援导致伤亡的抚恤政策。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增强应急应对保障,形成应急准备响应战略合力。
1.加强应急基地建设
建设区应急指挥总部。打造全区应急指挥中枢,建设区应急指挥总部。实现信息汇集、决策支持、指挥调度、会议会商及值班备勤等指挥中心功能;完善重大事故灾害应急物资装备、应急指挥通讯、科技智力支撑等保障功能。推进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标准化建设。
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灾害事故特点,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突出救援支持、协同调度、队伍驻地、日常训练、教育培训、装备保障等功能,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应急救援和应急保障能力。
2.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制定《重庆市梁平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优化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划分标准,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严格落实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报备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强化上下级预案、同级预案、政府与企业预案、相邻地区预案等相关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依托国家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和智能化应用。
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制定《重庆市梁平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强化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完善突发事件分类和分级标准,规范应急响应分级。推广基于情景构建的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应用。完成《重庆市梁平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督促指导乡镇(街道)、园区、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编制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编制应急预案演练指南和评估标准。开展常态化重大事故灾害应急演练,重点加强“双盲”演练。与毗邻省份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共同做好临界重点部位事故灾害应对。“十四五”时期,每年组织开展1次区级综合应急演练。
3.强化应急物资保障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军队储备和地方储备相融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建立区级库为支撑,乡镇(街道)储备点为基础,村(社区)储存室(间)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结合历年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发生情况,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参照市级应急物资品类进行储备,并视情况储备具有地域特点的应急物资(如薄棉被、毛巾被、凉席、蚊帐、雨衣、雨靴、应急灯、抢险救援工具等)。汛前,储备至少达到保障3000人紧急转移安置所需,多灾易灾乡镇(街道)储备至少达到保障200人紧急转移安置所需。针对重要民生商品等应急物资,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物资管理、储备、调运、使用、回收、进退出保障工作机制。整合应急物资保障数据资源,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和信息化管理,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应急物资协同保障、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
提升紧急运输能力。完善运输资源调运、征用、补偿、结算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公路、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的比较优势,完善多式联运应急物资投放模式,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开展应急物资配送。落实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健全应急优先通行机制。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推广运用高技术配送装备,支持危险地区、隔离区推广使用无人机、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快递柜等,实现“无接触配送”。
4.加强灾后救助恢复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健全受灾群众应急期救助、过渡期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和旱灾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统筹推进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有效整合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工程等政策。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知晓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
(五)加强人才科技支撑,提升应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加强应急人才培育
优化应急管理队伍结构。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加强应急系统人才交流,建立机关、基层双向挂职锻炼机制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拓宽应急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给渠道,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选用标准。
加强人才技能水平培训。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完善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分级分类对应急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及应急救援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开发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培训课程,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与管理。积极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人才、基层网格员、特种作业等人员培训,推进考试考核规范化、信息化。
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探索建立梁平区应急管理专家库,完善领域分类,规范专家选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培训机制。打造应急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监督检查、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2.强化应急科技支撑
强化科研支撑力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智力支持、咨询服务作用。
3.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五类途径,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实行动态监测,打造“感知网络”,为应急管理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源。用好全市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完善与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网安全互联,构建“应急通信网络”,实现有线、无线和卫星通信融合互通。
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和“平台化、服务化、组件化、共享化、标准化”要求,逐步将分散、异构的原有业务系统和新建业务系统整合,实现行业部门数据资源融合,对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打造业务协同、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推动智慧应急生态建设。全面汇聚共享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形成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一张图”,建设应急管理安全监管执法系统,推动网上执法、电子文书等新型执法模式,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灾情信息汇聚、现场动态研判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打通应急现场数据链,强化现场信息采集、现场组网,提高体系化作战支撑能力,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网络安全态势分析能力和主动防御能力。
4.强化智能应急装备应用。
提升救援队伍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强区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通信、信息化保障等配套性装备建设,重点区域、重点专业及拳头力量配强应对超常条件下灾害事故及特种灾害事故的专业化处置救援装备。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汛抗旱装备、森林灭火装备、地震地灾救援装备等装备配备建设,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救援装备在应急救援队伍试点配备和示范应用。推动快速机动作战队伍主战装备器材小型化、轻型化和多功能化,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个体携行和带载能力。加强基于5G、工业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在山林、特殊空间的物联网络技术装备应用,推进防汛、森林灭火、危化救援、矿山救援、隧道救援等特殊、危险环境条件下无人智能装备应用。
实施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按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执法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人员执法专业装备、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制式服装等配备应用,强化执法用车保障,提高执法装备现代化水平。
提高灾害事故风险防范物防技防水平。加强平战结合防救一体的防灾减灾装备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安全运行、重大基础设施等灾害快速响应技术装备,以及智能化、无人化快速处置修复技术装备的应用。加强安全生产风险感知和防范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加强油气管道、矿山安全监测与智能预警装备应用,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岗”行动。
(六)筑牢群防群治基础,构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1.强化周边区县应急联动
建立周边区县安全生产协同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三不管”“流动作案”等典型案件。建立重大事故灾害监测预警、预防治理、会商决策、信息共享和救援联动等机制。开展应急救援联合演练。
2.提升基层应急治理能力
整合各类网格资源,明确基层网格员险情灾情和重大隐患报送、交通劝导、科普宣传、应急救援等方面工作任务。完善安全隐患和灾害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打通应急管理“神经末梢”。大力发展应急志愿服务,完善志愿者管理相关办法,保障志愿者权益、规范志愿者管理。
3.完善宣传科普教育体系
构建应急知识全媒体传播格局。用好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宣传教育大纲,注重宣传教育的特殊性、通识性。鼓励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开发具有应急文化特色的融合产品。
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区范围内播放“百部应急宣传教育片”。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周”“世界急救日”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4.完善多元市场参与机制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出台梁平区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办法,建立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和不良信用记录制度,与政府诚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与企业和企业有关负责人评先评优、知名度美誉度评价、资格资质管理、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挂钩。推动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建立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加强与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办法的衔接。将安全生产、消防重大违法行为纳入联合惩戒“黑名单”。建立完善全区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办法,推动区级行业部门分行业领域制定接报处理和兑现奖励实施细则,规范举报程序,明确奖励标准,落实奖励资金。
四、重点项目
(一)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完成地灾治理任务,如已经纳入市级治理任务的黄蜡坪危岩治理项目,应及时按照要求完成治理任务。另外10余处区级投资的小型地灾治理项目应及时完成。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巡排查、宣传培训、演练和信息上报工作。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三查”制度,按照汛期地质灾害“日周月”巡排查的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督促各乡镇(街道)做好单点应急演练,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应急避险能力。严格信息上报,严格执行汛期片区负责人每周一次、群测群防员每周两次手机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年度考核任务。
2.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继续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实施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执行情况检查。强化防震减灾“六进”宣传活动;完善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队伍;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3.完善森林火灾监控、预测系统。
建设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红外监测预警系统,结合现有瞭望设施,实现对国有林场、林业大镇等重点高火险区域的监测全覆盖,逐步构建高空视频监控、地面红外监测、地面巡护、群众报警和瞭望监测相结合的"空、天、地、人"一体化的立体式预警监测系统。
4.加大防汛抗旱防御工程建设投资力度。
加强对中小河流治理、应急度汛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抗旱水源工程等防御工程的建设,以发挥工程防灾减灾效益,确保度汛安全。进一步增加基层防汛抗旱从业人员数量,强化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防汛工作业务能力。
(二)智慧应急与城市安全运行工程
1.强化安全生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纳入“十四五”科技信息化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深度融合“雪亮工程”、交通在线监控,依托大数据发展局现有数据,强化科学技术运用,提高预警预报的智能化水平。依托区应急指挥中心,构建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立公安、交通、应急等部门联动互通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标准规范统一完整、应急业务应用实用管用、应急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应急信息化装备科学完备的目标。
2.加强城市管理各个领域的安全监管
1)加强城市桥梁等结构设施安全监管,适时检测评估,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消除结构设施的安全隐患,确保桥梁和结构设施安全。
2)加强化粪池、城区供水管网的监测工作,提升管网监测的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化粪池、城区供水管网稽查的执法力度,及时消除威胁化粪池、城区供水管网正常运行的各项不利因素,确保管网正常运行。
3)加强城市管理领域施工建设安全监管。要求施工单位施工前加强与各个部门的沟通,精心制定施工方案与安全技术措施,施工过程中加强人员旁站监管,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降低施工过程风险。
4)环卫作业防事故。加强道路清扫保洁、河域清掏、垃圾场站安全运营等环卫作业安全监管,抓好环卫作业安全培训,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强化作业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作业安全、人员平安。
5)照明设施防高危。加强城市照明设施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及时维护、强化检修,确保照明设备、设施运行安全。
3.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装备配置标准,配齐区、乡镇(街道)、园区等安全监管机构的现场监督检查设备;实施安全监管干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系统应急干部、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区县间交流学习、业务技能培训、岗位轮训等,重视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知识更新,提升知法、执法、用法能力。
科学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坚持重大违法行为“首查必罚”,对事故处罚“依法从重”,大力提高安全监管效能和违法违规代价。
4.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
结合我区实际扎实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资金预算,结合历年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发生频次及影响范围、群众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参照市级应急物资品类进行储备,并视情储备具有地域特点的应急物资(如薄棉被、毛巾被、凉席、蚊帐、雨衣、雨靴、应急灯、抢险救援工具等)。汛前,储备至少达到保障3000人紧急转移安置所需,多灾易灾乡镇(街道)储备至少达到保障200人紧急转移安置所需。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应急物资验收、入库、出库、盘点、报废、转库等环节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探索应急物资管理大数据应用,实现全市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促进应急物资应急保障和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强化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建设,提高行业应急处置能力和整体救援水平。
5.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按照国家、市、区三级部署和计划要求,严格落实《重庆市梁平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全面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建设施工、危险废物、城市运行安全等行业领域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深化高层建筑、“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完善问题隐患清单和措施制度清单,坚决整改到位,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区级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的领导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的效果。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把本规划目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各级政府领导干部 “一岗双责”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月通报、季发布、年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做好部门发展专项规划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
(二)规范法治秩序、加强法律保障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其有效落实到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宣教政策等应急体系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和依法实施力度,实现依法防灾、依法监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质量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执行办法,规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划辖区内各项活动,保障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各项工作的实施。
(三)加强资金保障,规范监督机制
区政府要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主体责任,将工作统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按规划按时完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
(四)加强人才保障、优化队伍建设
紧密结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发展战略,统揽全局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和优化应急管理部门各岗位人员配置,在制定选人用人政策时适当向应急管理战线倾斜,优化队伍建设,体现组织关怀。落实上级应急管理岗位津贴相关政策,进一步稳固应急管理队伍。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程技术、抢险救灾等方面专业人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以“自建+协议”建设模式,推进应急队伍、物资装备建设,着力提升应急管理保障能力。
(五)加强科技保障、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发展和完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各领域工作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准确把握梁平区发展的关键点。加强市、区等的学习和交流,健全资源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多方位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关键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合作研究,提高应急管理事业的科技支撑水平。
(六)加强评估考核、推动项目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规划目标和任务实现进度。区应急管理局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和期末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定期公布规划目标指标的实施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七)加强舆论监督、倡导先进文化
拓宽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监督渠道,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媒体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监督的机制,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监督,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企业曝光力度,对舆论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整改。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公开、透明。健全安全生产举报制度,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设立举报信箱,公布各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举报电话,设立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基金。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加强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督。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宣传普及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以及应急救援相关法律和基础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坚持面向基层、面对职工群众的方针,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