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 > 媒体专访

锚定“川渝融合”航向 打造“新和富美”样板——访文化镇党委书记、镇长谭幸
日期:2025-04-1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文化镇党委书记、镇长 谭 幸


文化镇三寨村,翠绿的稻田铺满大地,与村舍、远山相映成景,呈现出一幅“新和富美”盛景图。(资料图片)


文/梁平日报记者 张 婷 图/梁平日报记者 熊 伟 向成国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文化镇既保留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今年,文化镇将采取哪些措施,全力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近日,本报邀请文化镇党委书记、镇长谭幸为大家答疑解惑。

梁平日报:过去一年,文化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亮点突出。2025年,文化镇将在发展策略上做出哪些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发展形势?

谭幸:文化镇作为梁平东北部与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接壤的边际地区“桥头堡”,将紧紧围绕区委“15441”总体架构,认真落实“三导向四体系”工作方法,努力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我们的目标体系为“1344”,即围绕打造“川渝东北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示范镇”这一目标定位,持续擦亮“川渝协作、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三张具有文化镇辨识度的特色名片,用好“党建引新、文化促和、产业增富、生态焕美”四个抓手,构建“十里河、百亩果、千亩椒、万亩稻”四类农业产业新业态。

梁平日报:要实现目标,文化镇当前还有哪些不足?

谭幸:一是全镇青花椒、柑橘等特色产业能级不高,市场主体活力不够。二是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百姓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三是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移风易俗仍需持续用力。

梁平日报:针对影响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文化镇将用哪些思路方法破局?

谭幸:文化镇将强化党建引领,用好“四量分析”思维工具,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增添边贸经济活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深化“四治融合”治理模式,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梁平日报:从当下到未来,文化镇在推动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中,有哪些阶段性规划?

谭幸:一是“强二带一活三”,抓产业增“富”。做优“红日三柑”、九叶青花椒、晚熟桃李等特色农业,扩大石菖蒲、麦冬等中药材种植规模,提升产业生态;做强豆制品加工、服装代加工、木材加工等特色工业,推动规上工业扩能提效;做大水稻种植、稻谷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产业,走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努力增加百姓收入。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村庄添“彩”。按照“抓点带面、串点成线、以线扩面”思路,持续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争创市级先行村1个、区级示范村2个、示范院落8个、示范户80户;依托三寨村居民康居点,打造巴渝民居样板区;向上争取项目支持,补齐道路交通、高台地区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让生态焕“美”。实施文化河全域生态修复;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建好场镇小微湿地和秦家寨青花椒基地;优化生态樱桃园、柑橘园、李子园,聚力打造“一河、两地、三园”美丽文化。

四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促“和”。传承发扬“接龙”习俗、“八大碗”美食等非遗文化;依托永远村法治院落、三寨村“孝”文化、螺蛳店社区家风家训传承等载体,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探索数智村社发展新路径,形成“一村一色”,营造向上向好、向善向和的浓厚氛围。

五是广闻良策凝聚合力,用党建引“新”。强化川渝毗邻乡镇多领域协作,迭代升级污染防治“三联三共”一站式协同治理模式、“三联两带一争”人大代表活动机制;畅通问题反映渠道,用好“民呼我为”问政平台,构建“人人都是网格员”的多维度治理格局;用活“885”工作体系,发挥“141”基层智治平台实战实效,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