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互动交流 > 便民提示

摸清套路不上当 远离消费陷阱
日期:2021-03-1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更多样化,也给一些不法商人以可乘之机,各种消费陷阱层出不穷。

生活中有许多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消费陷阱,以下消费陷阱您遇到过吗?作为一名消费者,如何避免“入坑”?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给消费者支招,教你如何提高防范意识,学会保护自我权益。

身份不明的品牌家具

案 情

买新家具本来是件很高兴的事,然而陶先生却很郁闷。

陶先生在某品牌家居卖场购买了茶几、餐桌等家具(已支付4000元,有刷卡记录),商家承诺送的货也会和卖场一样,但当陶先生收到后发现没有品牌LOGO。随后,咨询得知该品牌官方正品有LOGO,商家涉嫌销售假货,陶先生再次联系商家,商家却表示是忘记贴LOGO标识,但陶先生不认可。

调解过程及结果

接投诉后,区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及时组织执法人员调查核实。情况表明:消费者陶先生投诉事由不完全属实,经调查,商家出具了购进该品牌家具一系列合格证书,无法证明商家销售的货物是假冒劣质商品。

随后,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双方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商家为其更换了家具,并予以经济赔偿,纠纷得以解决。

消费警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一)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二)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各个阶段的凭证和合同一定要保管好,这都是维权的有力武器。同时,要购买正规品牌商品,查验产品的基本信息,谨防假冒伪劣产品。

美容院的“忽悠卡”

案 情

俗话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因此,美容院成了众多女性消费者常去的地方。

市民吴女士对美容“着了迷”,在某美容院“领卡免费洗脸1次”的宣传吸引下进店洗脸。在洗脸过程中,商家告诉她可以办理价值4900元的“美容洗脸疗程卡”消费。吴女士告诉商家并未带够钱,商家不肯放弃,夸大洗脸功能并保证效果,诱导她利用“花呗”、信用卡进行消费。在商家的鼓吹下,吴女士付了钱,但付完钱的吴女士查看到店内商品未明码标价,联系商家退款却被拒。

调解过程及结果

在区市场监管局的介入下,双方经协商达成共识,退还吴女士3960元。

消费警示

市面上许多商家利用女性爱美这一特点,通过语言、套路来诱导消费者消费。诱导消费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破解小窍门:警惕生活中“天上掉的馅儿饼”,要加强戒备心,做到不看、不听,不盲目轻信宣传,该离开时坚决果断、一刻不停,坚决对诱导消费说“不”,做到理性消费。

经营者疫情防控期间不退款

案 情

春节前后,装修新房是众多消费者的选择,秦先生也不例外,但装修合同的签订,却成了他的头痛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秦先生于2020年1月,与某装饰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于2月9日开始装修房屋(预付款44000元,有发票)。后因疫情肆虐造成装修无法施工,联系商家退预付款,商家不认可,不予退款。

调解过程及结果

正值疫情发生高峰时,接秦先生的投诉,区市场监管局丝毫没有懈怠,组织执法人员调查核实,情况表明,消费者秦某所诉事由属实。

消费警示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合同不能履行是不可抗力因素,双方都不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经营者不退款,实际上就是变相让消费者承担了违约责任。如果合同没有履行,没有实际产生费用,经营者不管收到的是消费者的定金、预付款或者是部分的货款,都应该全额退还。所以,消费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可第一时间向监管部门投诉。(记者 张晓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